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让他三尺又何妨”七字家训,力重千钧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洞见 newdu 参加讨论

     
    好的家风就像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一座越盖越高的楼。 
    《曾国藩家书》备受国人推崇,但是曾国藩本人却不止一次的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一部家训,并且极力向自己的后辈推荐。 
    这部家训名为《聪训斋语》,曾国藩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作者是清初名臣张英,整个张氏一族自张英之后,出了两代中堂、三世得谥、6位翰林,146个子孙为官,家族传承至今兴盛不绝。 
    《万叶集》中有诗曰:“利剑常砥砺,家风自古清;吾人应自厉,后世永传名。” 
    好的家风,才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秘诀。 
    而《聪训斋语》中张氏家风的奥妙,就是从张英的一封家书,一句诗,7个字开始的。 
    01
    公元1677年,年仅40岁的张英入职南书房,升任太子师,成为康熙皇帝眼前的大红人。 
    如此一来,远在桐城老家的张氏一族瞬间就成了当地“天字第一号”的显贵之家。 
    按理说,这样的家族,能够安分守己不招惹别人,就已经令人刮目了。 
    可万万没想到,有人偏偏“吃了熊心豹子胆”,在太岁头上动了土。 
    一次,邻居家要重建屋舍,为了三尺之地竟然和张家闹上了公堂。 
    张家并非跋扈之家,但是在土地问题上却秉持着中国人一贯以来的传统——“寸土不让”。 
    两家人争执不下,张家人没讨到好,只得向远在京城的张英求救。 
    在他们看来,朝中有人好办事,更何况有张英这条“大粗腿”,自然要抗争到底。 
    这就像两个小孩打架,最后告家长一样。最后还得“拼爹”。 
    但没料到,张英这个“爹”当的一点也不“称职”,只让人给家里带回四句诗。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他不仅不帮忙,反倒扯家人后腿。 
    结果出人意料。 
    张家人遵从张英的指点,第二天发出“退让三尺”的声明。 
    不久后,与其相争的邻居,竟然也主动退让了三尺。 
    那空出来的六尺地,后来成了一条公用的小巷。朝廷得知之后,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写上“礼让”二字。 
    这便是千古流芳的“六尺巷”。 
    也是一个“拼爹”拼出了真正高度,拼进了历史典故的的故事。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张英在《聪训斋语》的家训中再三强调做人要品性敦厚做事稳重,然后才能够承受福德。 
    在他看来,“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一个人身处的位置越高,越是要谦虚谨慎。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够以一个汉人的身份,却在清初成为康熙皇帝的肱股之臣,并且余荫后代的原因。 
    “让他三尺又何妨?” 
    短短7个字,看似云淡风轻,却揭示出一个家族世代传承的大气度和大智慧。 
    02
    “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这是张英的座右铭,他以身作则,并以此来勉励子孙。 
    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因为张英的缘故,他很早便进入朝廷中枢,担任要职。 
    但是即便官做得再大,张廷玉始终不敢忘记父亲的教诲,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道:《聪训斋语》须“终身诵之”。 
    张若霭是张廷玉的长子,少年聪慧,善于绘画,特别受张廷玉的宠爱,可有一次张廷玉却罕见地对其大发雷霆。 
    那天张廷玉在一位同僚家做客,看到一副优秀的画作,让张若霭上门虚心求教。 
    他本意是想让儿子长长见识,多学习学习,没想到几天后那幅画竟然挂在了儿子的书房中。 
    原来对方见张若霭喜欢,便执意赠送给他。 
    张若霭当做朋友间的交情,并没有在意。 
    可张廷玉却怒火中烧,严厉地训斥道:“我无介溪之才,汝乃有东楼之好矣!” 
    这话说得就相当严重了。 
    介溪为明朝宰相严嵩的号,其子严世藩号东楼。 
    严嵩是明朝的大奸臣,其家族贪赃枉法,无恶不作。 
    这就像普通人家的父亲骂儿子“畜生”一样,顺带连自己也骂上了,可见他着实有些气急。 
    直到这时,张若霭才意识到自己险些酿成大错,赶忙将书画退还。 
    一幅画的价值也许并不高,但是贪念一将滋生,必定是星火燎原。 
    《清史稿》中对张廷玉的评价是:“在朝中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张廷玉不徇私,不张扬,在雍正即为后的十三年间,几乎参与了朝廷的每一项重大决策。 
    如果他愿意,稍微有一丝贪念,都会是一个左右天下的权臣。 
    但他就像皇帝身边的“隐形人”一样,收敛尽所有的荣耀和锋芒。 
    张英说过:“治家之道,谨肃为要”,“人生于珍异之物决不可好。” 
    一个家族想要根基牢靠,首先要学会“让利”,也就是说要减少对身外之物的欲望。 
    我们见过了太多人一夜爆红,也见过太多家族一夜暴富,然后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只有不因名利而丧失自己原则和底线的人和家族,才能真正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03
    古代做官有一项最高级别的荣誉,就是“配享太庙”。 
    太庙即历朝历代皇族独有的祭祀场所,能够被皇帝放在太庙祭祀,无异于相当于皇亲国戚。 
    这对于普通臣子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在清王朝建立的近三百年中,只有一个汉人大臣获得了“配享太庙”的资格。 
    这个人不是挽大厦于既倒的曾国藩,也不是权倾朝野的李鸿章,而是“默默无闻”的张廷玉。 
    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张廷玉能够生死荣宠,靠的就是一颗“不争”的心和一以贯之的“谦谨”的态度。 
    雍正十一年,张若霭参加科举,在殿试上,被雍正亲点为探花。 
    这可是自己老伙计张廷玉的孩子,爱屋及乌,雍正显得比张廷玉还要兴奋。 
    连忙传谕,告知其子高中的消息。 
    但是,雍正等来的不是一个欢天喜地的父亲,而是一个苦口婆心的老臣。 
    张廷玉脱了官帽,跪伏在地,向雍正诚恳地说道:“天下有那么多有才学士子,官宦家庭的孩子怎么能够和寒门子弟争先呢?” 
    张廷玉深知“盛极必衰”的道理,谨守父亲张英“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的家训。 
    张若霭从小便接受张氏家风的熏陶,自然也明白父亲的苦心,便和父亲一起辞去了探花的功名,退居二甲进士。 
    这就是留名青史的“张廷玉让探花”的事迹。 
    正是由于张廷玉这种谦谨不争的性格,雍正才对其深信不疑。 
    军机处成立后,他任命张廷玉为首席军机大臣,至此,张廷玉达到汉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 
    张氏子孙也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睐,直至近代,其族人依然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史书称赞道:“世系蝉联,门阀之清华,殆可空前绝后而已!” 
    谦谨,是一种远见。 
    它能够让一个人在面对眼前的利益时能够不迷失,也能够让一个家族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迷路。 
    ▽ 
    郝秉键在《西方史学界的明清“绅士论”》一文中写道:张英之后六代之内,有146人获得功名,占其子孙总数的82%,直至今日传承依然不绝。 
    道德传家久,家风继世长。 
    好的家风就像一条越走越宽的路,一座越盖越高的楼。 
    也许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风却能够保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让他三尺又何妨?” 
    张英留下的这七字家训,力重千钧,不但福荫了他的子孙,也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原标题:1个家族6代人,2个中堂,6个翰林,146个子孙为官,家风就在这7个字 一路走来,懂得许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