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四十多年党龄的退休干部、泰安市级非遗“汶河大鼓”传承人和泰安市岱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宣讲员,今年72岁的葛业森自退二线后创办岱岳艺术团,自编自导自演快板、小品、三句半、汶河大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17年来,岱岳艺术团累计参加各类公益性文艺演出和送文化下乡活动1760多场次,观众累计200多万人次。艺术团已成为巍巍泰山脚下一支远近闻名的充满社会正能量的“文艺轻骑兵”,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咱们自己的庄户剧团”。 “恁要问石敢当他是哪一位?给恁说吧,石敢当他是俺老乡……”4月10日晚上,72岁高龄的泰安市级非遗“汶河大鼓”传承人葛业森右手手持鼓棒,左手拿着竹板,在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祝阳村的村广场临时搭建的舞台上站定,表演 自编自演的“汶河大鼓”《泰山石敢当》,甫一亮嗓,便引来村民阵阵掌声。 这是岱岳艺术团正在进行的2019年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送戏下乡首场演出场景。别具韵味的“汶河大鼓”、诙谐幽默的《离婚》曲目,让观众“喜”去了一天的疲劳。 祝阳镇祝阳村村民解桂香说,村民习惯称老葛为“葛来乐”,老葛一来就欢乐。“他们表演的节目,都是老百姓身边人、身边事,贴近真实的生活,很接地气,喜剧节目让人哈哈大笑,悲剧节目让人泪流满面。我们都很喜欢这样的庄户剧团。” 葛业森家住泰安大汶河旁,打小是个戏迷。但退休前30年一直扑在工作上,只得“忍痛割爱”放下曾经的少年梦想。 55岁时,葛业森正式退休,清闲下来的他一次偶然的机会到东湖公园闲逛,看到一伙人坐在那里吹拉弹唱,后来就加入他们。“时间一长,大家就建议我组个团,给老百姓表演,既快乐自己又愉悦他人。”葛业森说。 万事开头难,创办之初的艺术团处于无资金、无排练场地、无服装道具的“三无”境地,但是葛业森天生有着一股“拧劲” ,没有场地,他就去找区文体局协调;没有服装乐器,他就不断劝说老伴自掏腰包添置;没有演员,他就一趟趟上门去请。2003年底,一个由退休老同志组成的岱岳区夕阳红艺术团正式成立。 不到半年功夫,艺术团就能够开始组织演出,吸引了更多演员参与,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演员,艺术团后更名为“泰安市岱岳艺术团”。 艺术团所到之处欢声笑语不断,身为团长的葛业森也被乡民亲切地称为“戏痴葛来乐”。目前,艺术团已有在册演职人员26人,老葛担任团长已经17年。 葛业森对艺术团有着明确定位:“艺术团成立之初,就定下一个规矩:把弘扬民族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作为立团之本,要求每位演职员热心常留心间,热忱传递同事,欢乐奉献群众。”为了提高创作能力,葛业森坚持读书、看报、听广播,关注身边充满社会正能量的人和事,宣传党的政策,讴歌时代精神。 道朗镇东西门村有户特困户,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日子过得很难。省市区组织精准扶贫,帮他们发展肉食鸽养殖,两年后彻底脱贫。根据这个故事,葛业森创作了汶河大鼓《天字号工程暖人心》,成为各级扶贫办重点推荐的剧目。根据真人真事,他创作并主演了汶河大鼓《孙子迷》,讽刺批判了重男轻女思想,该剧目荣获山东省人口文化文艺汇演一等奖,第十四届人口文华奖二等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三等奖。 流传在泰山脚下的汶河大鼓,用泰安方言演唱,唱腔高拔、诙谐幽默,曾经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手艺”。为拯救和传承这一曲艺形式,葛业森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耐心打磨创作了《泰山石敢当》《回娘家》等经典曲目,形成风格独特、别具韵味的艺术特色,响亮地传唱在岱岳大地。2008年,汶河大鼓被列入泰安市级非遗。 “岱岳艺术团是岱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支文化宣传志愿服务队,将担当起新时代的新任务,用精彩的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送上文化大餐,用心抵达生活深处,让老百姓能在节目中感受时代魅力、领略岱岳风采、倡树文明新风。”岱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雷建民说,目前,结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区上下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标杆为榜样,带动更多党员干部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发展、服务群众。(综合自新华网 中华泰山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