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人生理想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生智慧和精神追求,千百年来,它不仅引导着中华民族激浊扬清,积极向善,提升道德人格,而且渗入百姓生活,雅俗共赏、历久弥新,对于促进国人的身心健康,构建高雅健康的美好生活,亦具有积极意义。以下拟以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人生理想为核心,阐发其文化康养的功能,以求教于方家。 一、君子人生理想的文化康养蕴涵 君子人生理想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周易》倡言“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追求“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孟子主张“仁民爱物”,张载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船山力行“匡维世教”“六经责我开生面”……这些无不展现出君子的远大抱负、崇高道德、责任担当和广阔胸怀。他们的人生理想既包含形而上的哲学理念、人生理想和道德培育目标,又有为人求学、德行修养的践行路径,还具有直契生命的健心养性功能。愚意以为,这种健心养性功能是君子文化特别是君子人生理想所独具的重要文化资源。本文将这种从精神文化角度切入的生活方式称为“文化康养”,它是中医学“治未病”在生活层面的落实,是与躯体康养相异又相联的中华传统修身养性调心的理论和方法。在这里,修德与养性相辅相成,培育君子与个体身心健康紧密相联。 ![]() 孔子研究院石坊 文化康养的功效在中国历史上多有例证:在生活艰难、医疗资源匮乏、瘟疫流行、战乱频繁的中国古代,人平均寿命只有40岁左右,但一些具有君子人格的先贤成为少有的寿星:孔子73岁、孟子84岁、欧阳询85岁、柳公权88岁、陆游85岁、黄宗羲85岁……南宋文天祥被捕之后,在潮湿肮脏、病疫流行的囚室中能够“百沴自辟易”“阴阳不能贼”(文天祥:《正气歌》),直至两年后慷慨就义,也是由于他胸怀浩然正气,保持英勇顽强的斗志,能够战胜各种病魔。这些案例充分证明,人的精神境界、情绪心态与免疫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密切联系。 ![]() 文天祥塑像 现代心身医学和社会医学家的诸多研究成果证明,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据专家统计,90%以上的疾病与情绪相关,中医更是很早就发现了精神心理的养护对疾病预防的重要作用。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素问》)一般将这句话解释为,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流畅,则免疫力强,风、寒、暑、湿、燥、火和致病邪气就难以侵袭,疾病无从发生。这当然不错,但还不够。我认为,“正气存内”,不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同时也包括良好的道德与平和的心理等精神心理因素,也包括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因为人的身、心、灵相互影响,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行为主体的免疫力、调节能力与他的道德水平和心理状态密切相联。 以下我们围绕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这一人生理想的具体内容,进一步阐发其文化康养价值。 二、志道、据德、依仁的文化康养功能 孔子曾阐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教育模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这句话将道德理想与内心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里,“道”是总的纲领,“德”和“仁”则是纽带和内核,再通过“游于艺”将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德性修养落实为日常的操作实践,提纲挈领地展现出孔子“学以成人”的培育模式。“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孔子从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层面提出的要求。这里所说的“道”,包括形而上的天道和形而下的人道。天道是最高存在和理想境界,“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难以企及且不可说,而人道则是人世间为政治国的先王之道和修身养性的君子之道。“志于道”,是说为人求学要立志高远,以“道”为志趣,一心向往和不断实践人道、接近天道;“据于德”,是要以符合“道”的德行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据;“依于仁”,则是要保持内心的善良,言行举止依从于仁爱宽容之德。“德”是“道”体现在个体身上的行为原则,是“道”落实于日用伦常中的操行和习惯,它的内心情感依归则是“仁”。“依于仁”,是要以仁为旨归。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与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是君子人格的积淀。“仁”的根本意义是“爱人”,它不仅是个体内心的修养和品性,更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由己及人地推展开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仁爱之心发自行为主体的内在情感,而仁爱之行则是行为主体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从客观效果来看,“修己”不仅能够“安人”“安百姓”,同时也有益于行为主体自身;仁爱利他不仅造福于社会,同时也以另一种方式滋养着行为主体的身心健康。因为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不是孤单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爱的言行在传递温暖的同时,也会激起行为对象的能量,反馈回向并放大。在这种爱心的传递和扩展的活动过程中,行为主体将体会到精神的充实和愉悦,感受到人生的崇高价值与意义。将这种仁心蓄之、养之、壮之,不仅具有道德价值,而且是提升免疫能力和身心健康的良方。 不少心理治疗家都认识到,仁爱之心和相关的行为对缓解某些类型的焦虑症、保持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心理治疗的案例证明,对自己的病症或消极情感过度关注和畏惧,会陷入神经性焦虑或虚无感。很多研究成果证明,心怀仁爱、与人为善的人,心中常会产生难以言喻的愉快感和自豪感,进而降低压力激素水平,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专家甚至说: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是预防和治疗忧郁症的良方。以亚伯拉罕·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方法之一,同样也是帮助来访者超越以自我为中心、淡化小我,将关注的重心从自我转而引向他人。马斯洛曾在《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人的潜能和价值》等多篇文章中阐发仁爱美德的心理治疗功能,他认为“爱对于精神健康十分重要”,应该“懂得以感情和慈爱来医治患者”。这些西方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仁者无忧”这一论断。 ![]() 亚伯拉罕·马斯洛 以上这些例证表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君子文化强调的仁爱精神、与人为善这些传统美德与个体的生命养护是不可分割的,修身养德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内在生命的呼唤,是保持生命健康的需要。这些生命智慧经过了千百年时间的考验并符合现代免疫学原理,在当下,孔子倡导的“志道、据德、依仁”的人生理想和教育理念,不仅是培养君子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增强免疫力、进行文化康养、最终战胜疫情的精神良方。 三、礼乐的文化康养功能 孔子“志道、据德、依仁、游艺”的理想不是枯燥的理论和死板僵化的教条,而是贯穿于活泼的、生动的生活世界,落实于丰富、具体的操作和技艺活动的,这就是“游于艺”。意思是说,要熟练地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以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和高超的技艺,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孔子自己就是“游于艺”的典范。他善于射箭、驾车、吟诗、弹琴、歌咏等活动,文献记载他在齐国听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被围于陈、蔡之间,绝粮多日,仍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孔子家语·在厄》)。“游于艺”的“游”是一种悠游、优游、舒畅自在的状态。“艺”在古代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包括礼法、举行仪式时的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泛指丰富的知识、做事的本领等技术层面的内容。“游于艺”,也就是通过熟练地掌握技艺而能够自由自在和愉快舒畅,游刃有余,优游于其中,如同鱼儿自在地游于水中一般。所以,这是从容自在,通过涵养和陶冶情操,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圣贤境域,而不是苦行自虐,枯燥强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