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被尊为“亚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在继承、阐发、创新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气”“大丈夫”精神,对中华民族气节的塑造、精神禀赋的滋养更是产生了重要影响。 ![]() ![]() 邹城孟母三迁祠 二、继往开来于儒学式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高峰期,与礼崩乐坏、战乱征伐的时代背景相伴的是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墨是早期思想史上的显学。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韩非子·显学》篇记载: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孟氏之儒”说的正是孟子。孟子之时,儒学已然式微,正如《孟子·滕文公下》里面提到的“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学习儒学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当时诸侯面对战乱纷争的形势,也不愿意接受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而是醉心于战乱征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变法强国的法家和合纵连横的纵横家受到当时诸侯的推崇。故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弘扬儒学、复兴儒学,是存在重重困难的。但孟子以他的实际行动,游说诸侯、宣传儒道、辩论诸家,提升扩大儒学影响,让儒学再次迸发活力。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游说诸侯,宣传儒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孟子的思想没有被诸侯接受,齐宣王认为不能用,梁惠王认为不接地气。但诸侯不采用不代表没有价值,孟子恰恰是在这一次次的游说中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让差不多同一时代的庄子发出“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的感叹。孟子曾游历齐、宋、薛、邹、鲁、滕、梁等国家,其见梁惠王时阐发的义利之辨、仁者无敌、仁政于民的思想肯定触动了梁惠王的心扉,才能够让他应答“寡人愿安承教”;见齐宣王时宣传的与民同乐、以民为本、选贤与能的思想肯定让齐宣王认为很有道理,才会有“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弟子以万钟”的挽留,才能有“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的请求,甚至在齐国稷下学宫,齐国把著名的学者都封了上大夫,而对孟子则封了更高一级的卿位。所以孟子在游历的过程中阐发宣传了自己的思想,进一步将儒家思想传播开来,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感召力和认同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