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成书年代问题新证 ——以《大戴礼记·朝事》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学术公案,它关涉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估价。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大戴礼记》之《朝事》篇的材料也可印证《周礼》成书很早。《朝事》篇所涉与《周礼》相通相同的朝礼,概以其事为古时有之,称“古者圣王明义”“古之用财不能均”“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等等,尤其不可忽视其所包含的时代信息。 关键词:《周礼》《大戴礼记》《朝事》 在《大戴礼记》中,《朝事》为第七十七篇,今本列第十二卷第一篇。该篇主要记述朝事之仪及其意义,讲述诸侯朝觐天子以及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节及意义,所以郑玄《周礼注》《仪礼注》引述该篇又称其为《朝事仪》,清代学者孙诒让则以为“仪”本为“义”。重要的是,该篇所涉朝礼与《周礼》相通相同,实际透露了《周礼》成书年代的重要信息,尤其值得格外注意。 一、《大戴礼记·朝事》与《周礼》的关系 通观《朝事》篇全文,无论其文本内容还是思想精神,都与《周礼》有直接的关联。清人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目录》指出《朝事》篇“经文多同《周礼·典命》《大行人》《小行人》《司仪》《掌客》诸职”,《朝事》篇中的叙述材料与《周礼》相通或相同。《朝事》篇内容丰富,先论“古者圣王”设置典命、大行人掌管诸侯礼仪的意义,叙述他们所负责的具体事务;然后叙述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仪和细节;最后讲述大行人掌管招待诸侯或者诸侯之代表或使者的礼仪等。其中,除了诸侯朝见天子、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礼节的描述外,其他都与《周礼》有文字上的因袭关系。 首先,在典命、大行人的具体执掌上,《朝事》篇直接引用了《周礼》之《春官·典命》和《秋官·大行人》的表述。
《大戴礼记》作者戴德取相关材料写定《朝事》篇,正如前面提到的,十分看重朝聘礼仪的“明义”功能。例如,《孔子家语·五刑解》记孔子说: 杀上者,生于不义。义,所以别贵贱、明尊卑也。贵贱有别、尊卑有序,则民莫不尊上而敬长。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义必明,则民不犯。故虽有杀上之狱,而无陷刑之民。 孔子强调“明义”,其所“明”之“义”,就是别贵贱、明尊卑。《朝事》开篇交代十分清晰: 古者圣王明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然后民知尊君敬上,而忠顺之行备矣。 是故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大行人掌诸侯之仪,以等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典命诸侯之五仪,诸臣之五等,以定其爵,故贵贱有别,尊卑有序,上下有差也。 《朝事》篇的宗旨,与《孔子家语·五刑解》所言完全一致。《五刑解》篇中的“明义”,与《朝事》篇所“明”之“义”,同样也是别贵贱、明尊卑,以使贵贱有别、尊卑有序。 三、从《大戴礼记·朝事》看《周礼》的成书 既然《大戴礼记》的《朝事》篇与《周礼》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而且它有可能就是孔子议礼之文,那么透过《朝事》篇与《周礼》的联系,能否看到《周礼》成书的年代信息?我们认为这样的信息是比较明确的! 首先,《朝事》篇明确说《周礼》所记述的内容属于“古”之“天子”,这是《周礼》成书年代问题最直接的材料。 《朝事》篇说《周礼》是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创制,也就是说,汉代人称《周礼》出于“古者天子”,今人研究古代文明,不能不引起足够的注意。《朝事》篇中一再有这样的表述,其中言曰: 古者圣王明义,以别贵贱,以序尊卑,以体上下。 古者天子之官,有典命官掌诸侯之仪。 古之用财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 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义,以亲诸侯。 古者天子,为诸侯不行礼义,不修法度,不附于德,不服于义。 《朝事》篇言《周礼》的时代为“古”,那么《周礼》当成书于何时呢?作为《大戴礼记》中的一篇,戴德整理写定《朝事》,不论其所据文本属于何时,即使他已去掉文本原来的背景交代,也不致影响其时代的大致方位。也就是说,至少在戴德所处的西汉,是将《周礼》的写定时代视为“古”的。 戴德言其“古”,与孔子言其“古”,二者并不矛盾。《孔子家语·执辔》叙述《周礼》“以六官总治”,孔子也称其时为“古”。《执辔》篇记曰: 子骞曰:“敢问古之为政。”孔子曰:“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以德法为衔勒,以百官为辔,以刑罚为策,以万民为马,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 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总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义,司空之官以成礼。 在《执辔》篇中,孔子所论述的“以六官总治”,据孔子称乃是“古之御天下”的情形,孔子言其“古”,则此圣王之距离孔子时代可想而知。在孔子的表述中,“古者天子”因为以《周礼》制度而为政,故“御天下数百年而不失”,这个“数百年”很值得特别注意。《执辔》篇还有这样一句:“夫天地之所德,兆民之所怀,其政美,其民而众称之。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似乎古代圣王应该为“五帝三王”,如此,我们就自然联想到文武周公,想到作为周公封国的鲁国的礼乐传统,想到几乎成为鲁人口头禅的“先君周公制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的说法。 从《执辔》篇到《朝事》篇,其中都论述《周礼》的意义,都以《周礼》之时代为“古”。我们曾专门探讨《孔子家语·执辔》与《周礼》的关系,认为《执辔》篇可以确凿证明《周礼》出于周公。通过以上的研究,《朝事》篇实际又为《周礼》成书于周公之时添一新证。 第二,与《朝事》篇关涉《周礼》成书时代的认识密切相关的,是《周礼》在汉代的流传问题。 《周礼》作为职官制度的记载,它是一部性质特殊的典籍。它不像《仪礼》那样的仪节需要很多人关注与演习,也不似《礼记》一类的思想典籍需要人们研读思考。《周礼》作为国家制度设计,并不需要一般人研习阅读,它只为天子以及王公大臣所明所知即可,因此流传范围极为有限。不过,它可能通过孔子的论述与传播流传下来,进而影响至汉代。 孔子博学,又曾“适周问礼”。孔子所在的鲁国本来就文化积淀丰厚,有丰富的典籍守藏,时人甚至有“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的说法。尽管如此,孔子仍曾专程至周都洛邑考察学习。《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此行的收获:“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又有周公相成王,抱之负斧扆,南面以朝诸侯之图焉。”孔子思考最多的是“周之所以盛”的问题,十分关注和重视研究周公德业,《孔子家语》又说孔子:“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向当时作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聃请教。司马贞《史记索隐》曰:“守藏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孔子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其中说不定就有对《周礼》的学习。 《周礼》是一部古籍,该书在汉代或者也一直在流行,未必像传统所说的出现很晚。汉代官方有不少图书收藏,虽经秦朝焚书,但民间的收藏依然存在。例如,孔安国叙述《孔子家语》源流时提到一个细节:“当秦昭王时,荀卿入秦,昭王从之问儒术,荀卿以孔子之语及诸国事、七十二弟子之言凡百余篇与之,由此秦悉有焉。……高祖克秦,悉敛得之,皆载于二尺竹简,多有古文字。及吕氏专汉,取归藏之,其后被诛亡,而《孔子家语》乃散在人间。”荀子所携“百余篇”传至汉代吕后时散于民间,其中远不仅只有《孔子家语》。由此亦略可见古代典籍流传之复杂,不可简单视之! 关于《周礼》在汉代的流传,贾公彦在《序<周礼>废兴》中引马融《周官传》说该书一直收藏于秘府,因而“五家之儒莫得见焉”,但实际也未必如此,不仅司马迁《史记》有所引述,而且《周礼》立博士之前也应该有古文先师旧传。其实,如果《周礼》没有在民间流传,则《朝事》篇出于孔子议礼旧文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这样,《朝事》篇等(包括《礼记》)在汉代整理写定时,就使用汉代的通行语言,是容易理解的。 作为直接为汉代社会政治服务的《大戴礼记》(或《礼记》),不仅在文字上改为采用当时通行的用法,在内容表述、思想传递中,也特别注意与当时的现实政治环境保持一致与协调,例如社会上的纲纪观念、威权思想等等,更不用说尤其需要注重的时讳了。从以下两组文本的对比中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周礼》:王之所以抚邦国诸侯者,……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 《朝事》:天子之所以抚诸侯者,……十有二岁,天子巡狩殷国。 《周礼》:凡此五物者,每国辨异之,以反命于王,以周知天下之故。 《朝事》:凡此五物者,每国别异之,天子以周知天下之政。 两组文字,都把“王”改为“天子”,这当然与汉代的时势是一致的。在《大戴礼记》编纂的时期以及此前,中央与藩王关系紧张,西汉皇权不得不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致力于解决诸侯王坐大的问题。戴德改“王”为“天子”,很可能与之有关。其实,《大戴礼记》其他篇章也是如此,如《孔子家语》的《王言》篇,收入《大戴礼记》时篇名改为《主言》,正文亦随之更动。 在第一组中,不仅“王”改为“天子”,而且还有意地把“抚邦国诸侯”改为“抚诸侯”,去掉“邦国”。《朝事》篇还有“以同域国之礼”,显然来自《周礼·秋官·大行人》“以同邦国之礼”。此处改“邦”为“域”,与去掉“邦国”二字相同,皆为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汉代人所作书籍,都会于此特别留意。一般情况下讳“邦”为“国”,这里改为“域”,不过是因原句“邦”“国”二字连言,此处只是技术上的灵活处理而已。 晚清孙诒让作《周礼正义》之前,很少有人反对“周公作《周礼》”的传统观点。《周礼》记述的政权架构与职官制度,表现了经国济世的大思维、大手笔、大创制。而今学术研究的进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孔子时代以前,中国文化已经有数千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但近代以来疑古思潮的盛行,却几乎把中华文明“拦腰斩断”,于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与中国古代文明息息相关很多典籍变得可疑难信。《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也成了纠葛百年的学术公案。幸有地下文献材料问世,激活了许多相关的学术材料,不然《周礼》的可靠性问题可能永远没有得到正确认识的那一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