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在有史籍记载的多数时间里,中华民族在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都走在世界前列,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了重要启示,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启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的视域下考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和弘扬,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启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 吸收古代理想社会的合理成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现象。中国古代设想的“小康”“大同”,就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小康”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在这里,“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意思,表达了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社会生活的向往。《礼记·礼运》系统描述了“小康”和“大同”两种社会模式。所谓“大同”,是天下为公、力不为己、讲信修睦、财产公有、井然有序的社会,这与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相通之处。“小康”和“大同”分别为中国古代人们追求的现实目标和最高目标。邓小平同志借用中国古代的“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并提出实现小康社会的步骤。使用“小康”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末,我国先后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小康社会憧憬变为现实,在推进民族复兴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是推进民族复兴的新起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是人民幸福的内在要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弘扬传统变革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是具有变革精神的民族,早期经典《周易》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礼记·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历史上,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这种变革精神和实践,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自我超越,并在人类长期历史上走在时代前列。“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时代在不断发展、环境在不断变化,任何社会只要固步自封、僵化硬化,就会失去活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要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通过革故鼎新不断开辟未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蔚然成风。 弘扬传统辩证思维,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不同于西方社会注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模式是矛盾辩证式的、整体的。阴、阳是传统文化中两个相互对立、彼此作用的元素,任何事物都是这两个元素构成的矛盾统一体,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谐,事物才能生存发展;阴阳失调,事物发展就不顺。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内蕴着联系的、系统的观念,这与唯物辩证法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事物、推动发展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弘扬传统辩证思维,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不懈奋斗。 弘扬“天人合一”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朴素自然观,“天人合一”是朴素自然观的核心理念。《易传》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指在自然变化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后天”指遵循自然的变化。这是从道德层面阐述天人合一思想。庄子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和人达到一体,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就把人与自然看作了一个有机整体。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意味着要尊重万物的存在。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万物之本也”,三者缺一不可。王阳明也认为,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纵观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人类文明史上,其他几个文明古国的衰败、文明的中断,很大程度上都和生态遭到破坏有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走向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民族复兴起着根基作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弘扬“天人合一”观念,贯彻协调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弘扬“协和万邦”理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礼记·中庸》有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尚书》讲的“抚绥万方”,意思是国家强盛根本在于安抚、团结各个邦国。孔子在《论语》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就是中华民族对外交流、造福世界、促进和平的生动史实。中国的对外交流是和平、平等的交流,是互利共赢的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从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在包容并蓄中不断衍生发展。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天的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变革一日千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善于在开放中学习都会很快落后于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协和万邦”理念,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国大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