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齐金江|孔子思想体系框架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春秋讲坛第九讲 齐金江 参加讨论

    颜渊能闻一知十,堪称“复圣”。“复圣”的感悟对于我们探究孔子思想体系框架(我们姑且借用为“孔子之道”)颇有启迪:一是关于“孔子之道”的整体认识。“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由此可知,孔子之道是“大修”出来的,是可知的,可以认识、可以把握、可以应用、可以推广。二是对“孔子之道”核心问题的把握却非易事。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之道像高山之巅不可企及、像磐石一样整体一块、像四散的浮云一样摇摆而无定所,简直像是天上的龙一样,让人渴求得到而又捕捉不定。黑格尔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孔子只注重“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孔子不懂思辨哲学,“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可见,因为颜回早逝,其直觉的感悟恐怕会留存很长的时间才能诠解;而他的感悟或许又反过来,影响了孔子及其弟子、门人对其思想体系的深加工、再提炼,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这种中国韵味的“孔子之道”,如果脱离原典背景,仅仅依赖利玛窦等早期的翻译家支离破碎的介绍,即使黑格尔这样的大家也只能雾里看花,是难以破解表象背后的密码的。对于孔子文化来讲,更多的翻译是必要的,但仅靠翻译是不够的;汲取孔子之道的智慧,与孔子偕行,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复圣”。
    一、人能弘道:孔子之道的认识论问题
    孔子之道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少不了像其先人一样的“变革损益”,然则更多的是孔门集团群策群力的结果。其中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努力似乎并驾齐驱,这一点也不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似乎是中间形态的人对中间形态的道之动态的、适中的把握与捕捉。孟子弟子万章问:“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他说:“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孟子·尽心下》)可见,孔子退而求其次的选项才是“狂狷”之人,是被当时的困境逼出来的做法;那么,孔子理想中的想法如果能顺利展现,又将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呢?或者说,孔子之道如果能“倒着推”(逻辑倒置),把他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顺应这一目标的人物作“匹配状”,那图景自然要清晰许多。只要把这一过程翻转过来,逻辑的推演就变成现实的画卷,只是将一些次要部分进行了省略和简化。
    首先,由“倒逼机制”看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枢纽。试将观照孔子之道(六面体)的维度确定为三个维度,即:前中后、左中右、上中下,元点自然为中。这种假设也是符合一般习惯的。宋儒胡瑗的《节卦》中说:“然谓之节者,……使父子有礼,上下有等,男女有别,尊卑有序,长幼有伦,夫妇有制,内外有分,皆有所节……贤不肖各有所处,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富贵贫贱各当其分。如此之类,举而言之,是修身齐家治国正天下,皆有所节。”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使“节”得到成功?胡瑗提出中庸之道是“节”的最好的方法:“圣人缘人之道,酌中以为通制。……又言九五居中履正,所谓节制,得其中,又得其正。得其中则无过与不及之事,得其正则不入于私邪,是中正所为之道,可以通行万世,使天下得尽所以为节制之义也。”作为“节”的依据,我们可以参考庞朴先生的“三分法”。庞朴归结出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最重要的就是“圆融”,在《易经》中叫作“圆而神”。儒家称之为中庸之道,中和之德;道家谓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简化来说,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是三分统一而不是二元对立,三分法是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色,是中国思维方法的精髓。这就是庞朴诸多创见中影响最大的“一分为三”说。
    其次,把元点“中”再进行二次分解得“诚明”,并在“模糊云团”之边际进行清晰标示,可见“太一”。诚明一词,既包含着矛盾,也寓意诚信乃是最大的高明。“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
    郭店楚简的《太一生水》和《孔子家语》的《礼运》篇都有关于宇宙生成问题的论述。杨朝明先生指出:在这一点上,二者就基本是一致的。《太一生水》曰: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 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孔子家语》与《大戴礼记》都有《礼运》篇,将二者比较,应该承认《大戴礼记》本于《家语》。《礼运》篇中有这样的话: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地。将《太一生水》与《礼运》比较,如果略去“水”这一环节,二者基本相合。《管子·水地》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正如《太一生水》中所谓“太一藏于水”,“水”与“太一”实际应是一回事。《灵枢经》的佚文有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里说太一是水的“尊号”,明确地说到了“太一”与“水”的等同关系。据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有人说“《灵枢》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还有人认为是“好事者于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四库全书总目》作者说:“名为古书,未知孰是。”如果《灵枢经》是先秦古书,则其中“太一”为“水之尊号”的说法就很有意义。这样,《太一生水》与《礼运》的宇宙生成论就基本一样了。在现代科学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水的PH值为0,是不含酸碱性的中性普适溶剂;水和阳光、空气一起是生命的必要条件,并构成由低级到高级的生命链条;水是透明、无色、无臭的液体,本身具备“诚明”的天生丽质和诸多堪与媲美的良好中性“德行”。
    再次,考察“前中后之人”“左中右之人”“上中下之人”在孔子之道构建中的实际作用,借助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而分析倘若(现实中往往如此)“中道”难以寻觅、则退而求其次,在前后、左右、上下中权衡利弊、择其善者而从之。
    关于“前中后之人”,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孔子认为,那些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系统的礼乐知识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是不可选用的。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如果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完全可以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关于“上中下之人”,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中庸》)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那些聪明的上人、智慧高的人,可以超过中道而走在前面;那些不够聪明的下人、智慧不高的人,却落在了守中道的后头。同理可证,品格优秀的人也会超过中道,操行不端的人却不能做到中道。
    关于“左中右之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如果中行不能实现,中行不得而遇,那么只好寄希望于“狂狷”了。“狂者”是敢想、敢说、敢做,行为比一般人超前一些;“狷者”是不赶热闹、不随大流,自有其主张。“狂者”和“狷者”的共同特征,是能够特立独行,富于自立精神。
    二、道不远人:孔子之道的方法论问题
    孔子之道一旦形成雏形,其生命力、影响力、执行力便势不可挡。究其原因,贴近人伦、关怀人生、体察人性,切实可用是其理论特色,用中、时中融会贯通,故能放诸四海而皆准,行乎千年而不朽。孔子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术语繁茂芜杂,然极高明而道中庸,其中“忠恕”“孝悌”“仁礼”可谓具有代表性、包容性、拓展性的三个对子,分别从“纳入推开”“上下左右”“内涵外延”三个角度铺陈衍变,解决人与内心、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诸方关系矛盾的困惑。方便起见,我们重点从关系切身利益的前三者进行考量。
    首先,“忠恕”本乎内心。“忠恕”一以贯之,贯串本心;“忠”不仅海纳百川、皆归于己,而且过滤杂质、澄清是非。“恕”不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而且推己及人、修齐治平。“忠恕”可以看作仁道的第三维度、奏“一箭贯穿”之效。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把“忠恕”之道和《大学》“三纲”“八目”结合起来看,忠表于内,乃是诚意,正心,修身,亦即“明明德”;恕形于外,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新民”。若能把忠恕一以贯之,能从己身之修,发展到国治天下平,似可渐渐步入“止于至善”。 
    其次,“孝悌”立于家庭。“孝”是泛义的纵轴坐标,悌是泛义的横轴坐标;孝不仅指尊敬顺从父母,更泛指“父慈子孝”;悌不仅指尊重兄长,更泛指“兄友弟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子罕》)由于当时的家族组织与行政关系密切,在家能孝悌者,在政治上必定能敬重君主、公卿,所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论语·学而》)孝悌亦与政治相通,有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孔子答道:“《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 在孝悌中间,孔子更重视孝,认为这是“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朱注:“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孝悌一步步衍变为仁民爱物的根本。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广义之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情感,否则,与对待犬马无异,此又引申进而导向内心深处的宗教意味的深沉。
    再次,“仁礼”行遍社会。“仁”是泛义的内在修养,“礼”是泛义的外部规范;“仁”不仅指爱人,更泛指“止于至善”;“礼”不仅指文质彬彬,更泛指“笃敬如一”。礼的外部仪节与其内涵精神关系密切,它是在一个静态的实存的制度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杜维明讲“仁主要地不只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概念,它是一个内在性(inwardness)的原则。这种内在性意味着‘仁’不是一个从外面得到的品质,也不是生物的、社会的或政治力量的产物。……‘仁’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并不是由于‘礼’的机制从外面造就的,而是一个更高层的概念,它赋予‘礼’的意义。”( 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四卷)第19页,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左传》中刘文公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左传》成公十三年)揭示了追求礼之文与礼之质(内在于君子的人格)相符之于人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孔子“集”中国上古以来思想文化之“大成”。就其集大成而言,上古文化在周公乃初集,到孔子方成大集。孟子曰:“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孟子·万章下》)赵岐注:“故如金声之有杀,振扬玉音,终始如一也。”朱注:“此言……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戴震亦释此句云:“圣智至孔子而极其盛,不过举条理以言之而已矣。”(《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王夫之尝谓“孔子之术,合三代之粹而阐其藏者也”(见《读通鉴论》卷三)王国维云:“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其圆满之智如海。又多才多艺,至其感化力之伟大,人格之完全,古今东西,未见其比。”(《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109页,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何以作如是观?姑且进行这样一种大胆假设和小心论证:把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枢纽假定为三个维度,即:前中后、左中右、上中下,元点为中。把元点“中”再进行二次分解得“诚明”,并在其边际进行概率意义上的标示,可见“太一”(水)。倘“中道”难觅、则退而求其次,在前后、左右、上下之中权衡利弊、择善而从。以上乃“逆推法”之认识论语境的探求。再从“演绎法”作方法论推衍,由“忠恕”“孝悌”“仁礼”三个对子,分别从“纳入推开”“上下左右”“内涵外延”之三角铺陈衍变,以期解决人与内心、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世界诸方关系矛盾的困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