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杨朝明|勤俭的内涵和时代启示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人民政协报》 杨朝明 参加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人们勤俭意识有所淡漠,还滋生了骄奢淫靡之风。目前,我们还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脱贫攻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形势愈加严峻背景下,尤其应该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遏制浪费,倡导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传统,是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中积淀的传统美德。中华圣贤就是勤俭节约的楷模:据《尚书》记载,大禹风餐露宿,吃粗饭、喝菜汤,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理好水患。舜帝对他说:“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禹能勤劳治国,又能节俭持家,舜赞扬大禹,并禅位于禹。墨子也赞扬“上古之圣王”能“力时急,而自养俭”,意思是按照时节努力生产,自己生活节俭,因而不论旱涝还是灾变,都无饥馑之民。荀子也提出的“节其流,开其源”,与墨子所说意义一致。在这里,勤与俭相辅相成,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创造社会财富,只有俭朴节约才能珍惜劳动成果。
    孔子是三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把“俭”作为一种德性给以高度重视。孔子提倡礼教,注重礼“恭俭庄敬”的特质。按孔子的说法,“礼”就是“理”,礼以理物。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追求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就不能不提倡勤俭。他称赞大禹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大禹饮食菲薄但祭祀鬼神却祭品丰盛,衣服破烂但祭服却很华丽,宫室破败却尽力修治沟渠水利。大禹俭于己身而勤于民事,被后世儒家奉为典范。
    勤俭作为一种德性被后人广泛认可。大禹克勤克俭,舜帝评其为“贤”,认定这是高尚的品质。《易传》说“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认为君子要用俭朴的德行来避免危难,不可一味地谋求荣华禄位。《左传》也认为俭是最高尚的品德,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只有勤勉,才能创造创新,才不至于财富匮乏。勤俭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能力。勤乃修身之要道,它不只是辛苦劳作,更应该勤政善政,居安思危,深谋远虑,是勤奋、勤快、勤劳、勤思、勤虑……俭也不仅是节省一粒米一口饭,更是合理合情,细水长流,是仁民爱物,是俭朴、俭约、俭省、俭用……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各逞其说,但却异口同声地倡导勤俭,强调勤俭于己、于家、于国、于天下的重要性,赋予勤俭以家国天下的意义。《管子》中通过惰与力、侈与俭的对比,说明人懒惰奢侈就会贫穷,勤劳节俭才可以致富,说“人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韩非子》中也有相似的表述,说“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墨子》中认为努力做事就会日渐强大,安于嗜欲就日渐苟且,说“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墨子倡导“节用”“节葬”,认识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生活节俭,国家就昌盛;嗜欲放纵,国家就衰亡。
    克勤克俭的思想影响了历代中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传家宝。今天,我们认真总结思考中国这一相沿数千年的美好传统,会有很多很好的启示:
    第一,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大力提倡勤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人们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一条深刻警示。历史上,不论家国天下,成功源自勤俭,衰败启于奢华。中国先人充分认识到“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因而形成了勤奋、节俭等美德,提倡忧心勤苦,反对安逸享乐。古代先王圣贤在事业、生活上克勤克俭,因而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成就大业。相反,奢侈往往与懈怠懒惰相伴而生,如果沉湎于物质享受,必然会玩物丧志,消磨意志,丧失精神目标。
    第二,自觉克勤克俭,是一种仁爱的表现。《礼记·表记》记孔子说“俭近仁”,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字,但内涵却极丰富。从深层分析,勤俭节约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于它体现了对他人、对自然、对劳动、对财物的温情与敬意,体现了珍惜劳动成果、对劳动人民的情感。节用而爱人是西周以来的治国传统,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恭敬从事,诚信无欺,节约用度,爱护百姓,征用劳动力应当不违农时,这是孔子修身治国的基本原则。孔子主张生活节俭而不奢华,奢华带来的骄傲情绪有极大的危害。明末清初的朱柏庐有《治家格言》,其中有一句名言备受推崇,这就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粮食来之不易,丝线产出艰难,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果实。中国古诗词中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要一代一代传诵下去。
    第三,做到勤俭节约,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近年来,不断有人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提倡“光盘行动”,可是收效甚微。这有人们的认识问题,有个人品德修养问题,也有教育手段之类的问题。作为一种品德,勤俭属于自己的修养,这是“克己”的工夫,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真正认识到勤俭节约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艰苦朴素才会被广泛认可,得到保持、倡导和发扬,因而需要用心去进行克勤克俭的学习。对于广大青少年,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自幼形成良好的节俭习惯。例如,有的学校在校园利用边角位置打造了农事体验区,老师带领高年级学生参加劳动,同学们一边收稻谷、打谷子,一边学习农业小常识,让孩子们在收获的喜悦中亲身感受粮食来之不易,真切体会农民的辛苦。孩子们在校园就能见证瓜果、蔬菜、粮食的生长过程,也将爱粮节粮、勤俭节约意识深深埋在心里。
    第四,形成勤俭风尚,干部应该走在前头。要在全社会养成勤俭节约的高尚品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历史上许多勤俭佳话中,士大夫都是故事的主角。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自觉带头,提升自我约束能力,尤其应该富民以勤,戒吏以俭。俭与廉相伴而生,无俭则最终无廉。领导干部要树立节俭理念,不奢不啬、合理消费、力戒浪费。只有勤勉敬业,创业创造,才能百业兴旺;俭省资源,节省用度,才能可持续发展。勤与俭相伴相生,相辅相成。只勤不俭,好比无底之洞,难以灌满;只俭不勤,犹如无源之水,慢慢枯干。勤俭是美德、是智慧,更应该是行动和习惯,大力倡导安贫乐道,戒奢戒逸,以上率下,从而更好更快地形成社会风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