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并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在曲阜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使国外学生看了“三孔”,再到孔子研究院进行深加工、再提升,体验中华文化,发挥曲阜文化的优势,是可行的。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体验基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由“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孔子与儒家思想”两个体验区和世界儒学文献收藏中心等部分组成,其中“孔子与儒家思想”体验区通过《大哉孔子》展,成系统地说清楚孔子及其学说与儒家思想的脉络、价值与影响,引领我们走近圣人。 在体验基地二楼,我们可以看到用宋人米芾的大篆字体书写的“大哉孔子”,这四个大字既是对孔子的高度赞扬,也向我们点明了展厅的主题。《大哉孔子》展由“中国的至圣”和“世界的孔子”两大部分构成,其中“中国的至圣”通过毓圣、志学、设教、仕鲁、周游、著述、褒崇七个篇章向世人完整地呈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及历代追谥,使今天的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孔子,理解孔子,读懂孔子,更好地聆听圣人教诲。 “大哉孔子”语出《论语·子罕》,“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之所以能让乡众发出如此感慨,是因为他非常博学,且能融会贯通,不以某一种技艺立身扬名。米芾在其《孔子赞》里也如圣徒般对孔子作出赞美:“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以后也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当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讲:“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可见,无论是孔子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岁月变迁中的后来人,都对孔子表达出崇高的敬意,甚至将其尊称为“中华民族至圣先师”“中国至圣”。 那么圣人是如何诞生的呢?这就不得不从孔子的家世说起。展厅首章“毓圣”篇中,通过展示图像、制作《宋国公室及孔子先世表》等形式,详细直观地介绍了孔子的家世渊源。孔子系殷商后裔,自述身世时尝称:“而丘也,殷人也。”孔子的远祖是商代天子,商亡后封于宋,十一世祖弗父何让国后世为宋国上卿,六世祖孔父嘉因宋国内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以孔为姓,成为鲁国人。据文献记载,孔子虽有显赫的家世,但至其祖、父,已是贵族的最低级士。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颜徵在一手把他拉扯大,少时生活艰辛。 艰难时世下,孔子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的贫贱少年成长为被人顶礼膜拜的圣人,是什么成就了孔子的人生?无他,好学而已。在展厅“志学”篇中,多幅圣迹图具体而又生动地呈现了孔子志学的过程。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博学多才,爱好广泛,曾访乐苌弘、学琴师襄,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也曾问礼老子。孔子有一篇历史上最短的个人传记,共38个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有五而志于学”并非十五岁才知道立志学习,而是在十五岁的时候,孔子已经确立了志学的方向和目标——要学什么,要怎么学,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志于学”的本质即是“志于道”,从此,孔子志学不再为了谋生、谋仕,而是为了探寻真理、捍卫真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担当道义。借用北宋大儒横渠先生张载的话讲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又是什么使得孔子及其思想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那就得从孔子的教学、为政、担当道义等方面寻找答案。展厅“设教”“仕鲁”“周游”三篇,通过对一些重要史实、事迹的描述还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 展厅“设教”篇中,“圣门四科”的划分,直观呈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根据弟子的性格、特长、爱好等将其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大类;《孔子著名弟子简表》中出身一栏的标注,显示出其弟子既有贵族子弟亦有贫寒之人,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旧传统。孔子在四十余年间教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按现在人口学者的研究,孔子所处的春秋后期全国总人口差不多是一千万,孔子的学生有三千人,也就是说,全国范围之内大约每三千三百三十三个人里面就有一位是他的学生。假如每一位学生又直接或间接影响十个人的话,那么每三百个人就有一个人受到过孔子的影响。这足以证明孔子的私学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影响深远,其教育理念穿越时空,至今备受推崇。 展厅“仕鲁”篇主要呈现了孔子为政的智慧与主张。孔子五十岁左右走上仕途,先做中都宰,就是今天济宁市汶上县的行政长官。一年后“中都大治”,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景。后升任鲁国司空,能“别五土之性”,引导人们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从而各得其宜。不久,又升任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是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主政三年,不仅取得了突出政绩,更为几千年的封建司法提供了“慎刑、无讼、仁道”的主张,时至今日,这一理念依然熠熠生辉。 展厅“周游”篇中,“周游路线图”向我们展示了孔子及其弟子周游期间途经的八个诸侯国,都在今天山东、河南境内,河南信阳是到达最远的地方,属于楚国北部。纵观十四年的颠沛流离,孔子遭受的平生最大一次磨难,就是为后人所熟知的陈蔡绝粮。展厅中专门设有一座场景造型,栩栩如生,体现的就是陈蔡绝粮的故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孔子经历了诸多磨难,曾被人嘲讽为“累累若丧家之犬”,仁政、德治的主张始终也没有实现,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坚信斯文在兹,天命在我,把思想的种子播撒到远方。 展厅“著述”“褒崇”两个篇章主要介绍了孔子晚年治学著书生活及后世对孔子的褒崇,并通过一组雕塑直观再现了孔子晚年著述立说的场景。周游列国十四年后,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致力于整理典籍,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保存了上古文明成果。可以说孔子撑起了中国信仰和文化的天空,受到后世无上的褒崇,成为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 孔子及其三千弟子,颠沛流离却初心不改,始终志于道,在春秋的时空里,守护着自己的激情与理想,写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使命与感叹,直至今日,仍在影响、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