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向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致贺信,信中说:“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从中国古代的‘车同轨,书同文’,到现代工业规模化生产,都是标准化的生动实践。” “车同轨,书同文”典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秦朝统一后,颁布一系列政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一”和“同”意思一样,都是“统一”的意思。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丈尺,泛指度量单位。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其最辉煌的事业,就是打破战国时期七国各自为政的局面,普天之下实行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车制和道路、统一的文字。这有利于发展经济,国家税收有了切实保障;陆路交通便利,各地联系更加紧密;各地文化交流和传播方便,有利于政策法令的贯彻实施。秦朝制定天下通行的标准,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标准的本质是统一,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的统一规定;标准的任务是规范,可以调整各个领域的客体。《墨子》探讨什么是标准,说:“物,甚长甚短,莫长于是,莫短于是,是之是也,非是也者,莫甚于是。”商鞅监造的“商鞅铜方升”、《考工记》所记载的“嘉量”和东汉时期的新莽嘉量,都是中国古代社会使用的标准器,《考工记》规范了各种手工技术参数,成为各领域的考量标准。某些领域的标准一经确立,便会成为后世的规范,会被一直沿用。《礼记·王制》记载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也就是说,不符合标准的器物,就禁止在市场出售。 从远古时期开始,随着人类活动的广泛展开,就开始了对标准化的探索和实践。大禹治水时就有“左准绳,右规矩”的要求,以统一的准、绳、规和矩为基本绘图和测绘工具来兴修水利。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统一了国家的管理制度、道德规范。《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是对周公制礼作乐的最好注解,也是孔子大同理想社会的标准。标准具有权威性,才能推广和实行,德位兼具者才有资格制礼作乐,制定社会规章制度。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社会,不只是所谓“车同轨”“书同文”等技术性标准,更是“行同伦”的文化制度道德准则,这就是《周礼》所倡导的礼乐文明准则。 作为社会治理境界的一种追求,人们把“车同轨,书同文”看成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管子·七法》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后人注:“凡此十二事,皆执政者所以为法也。”《礼记·月令》也有“同度量,钧衡石,角斗甬,正权概”的提法。根据《续汉书·祭祀志》的记载,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晋干宝《晋纪总论》也说:“太康之中,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牛马被野,馀粮栖亩……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时代在进步,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科技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已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世界协同发展需要标准,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因此,习主席申明中国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决心,表示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化标准合作,加强交流互鉴,共同完善国际标准体系。(原载:《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