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静以修身”:洗尽铅华方见身心之大美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未知 kza 参加讨论
    编者按: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中华传统八德的通俗理论读物——《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丛书由著名学者、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曲阜师范大学中华礼乐文明研究所所长宋立林担纲主编,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8册,共计70余万字,既立足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赋予八德新的时代内涵,对于提高广大读者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坚定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本公众号将对丛书部分章节予以陆续刊载,以飨读者。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寥寥数语,道出了静心对于修身的意义,确是高明之论。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静是修身的法门,也是礼的内在要求。在中国文化中,一提到“静”字,人们总会联想到和平宁静的至美境界,浮现出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
    人是动物,“动”是自然而然的。然而东方哲学对于“动”有很多负面评价,进而提出“静”的理念作为修行和养生的方式。如《老子》说:“静为躁君。”又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以至后来道教还出现了一本《清静经》,阐述静的妙理与益处。佛教更是自始就将静修、禅定作为一种获取智慧的修行方式。儒家也不例外。儒家经典《大学》提出:“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为儒家修身“六要”。尤其到了宋明时代,儒家更是从佛教、道教学来静坐方法,提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修养方式,由静坐而静心。当然,静坐不过是达到静心的一种手段,静心才是目的。
    《宋元学案》记载,有人曾向大儒程颢求教学问之道,他的答案居然是“且静坐”。南宋大儒陆九渊教导学生:“学者能常闭目亦佳。”其弟子“遂学静坐,夜以继日,如此者半月。一日下楼,忽觉此心已复澄莹中立”,乃自吟道:“翼乎如鸿毛遇顺风,沛乎若巨鱼纵大壑,岂不快哉!”其实,不仅程颢和陆九渊重视静坐,南宋朱熹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朱熹说:“入学工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已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这实际与孟子“求其放心”的主张有前后呼应之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正出自朱熹之口。当学生郭得元向他请教学问之道时,他便说:“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之所以需要静坐,是因为“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这又与荀子所提出的“虚壹而静”有相通之处。
    在朱熹看来,静坐不仅是初学入道的法门,而且对于身心健康有益,是养生的好方法。他曾自述:“中年以后,气血精神能有几何?不是记故事时节。熹以目昏,不敢著力读书。闲中静坐,收敛身心,颇觉有力。”又说:“某今年顿觉衰惫,异于常时,百病交攻,支吾不暇。服药更不见效,只得一两日静坐不读书,则便觉差胜。”朱熹从自身经验说明了静坐对养生的作用。
    静坐自然只是静心的一条途径。除此之外,训练专注力也是一种方法。比如,今人动辄著作等身,而曹雪芹耗费半生心血只为一部《红楼梦》,他仅凭一部小说便足以确立其在人类文化史上的地位,令今天的作家才子汗颜。当我们沉浸于中国古代手工艺时,也能感受古代匠人精神的可佩可敬。所谓匠人精神,不仅指匠人具有高超的技艺,更关键的在于其认真、严谨、敬业、耐心、精益求精的态度。要做到这些,需要内心的贞静,而内心贞静也要通过潜心专注日常工作逐渐训练才能获得。(摘自:《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礼德诠解》,杨朝明、宋立林主编,文章作者:宋立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