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 “言必信,行必果”典出《论语·子路》。子贡请教孔子: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作“士”?孔子认为要行己有耻,是非观念明确,还要不辱君命,有做事能力。子贡又问: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则强调必须知孝悌。子贡接着问:那么再次一等的要求呢?孔子回答:“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孔子认为,说话一定真心诚意,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这是一般人也应该做到的,但也可以算是士了。 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诚信守诺,恒定坚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今天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算数,做事不一贯,就很难立身处世,很难成就大事,因此,诚实无欺,有始有终,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子要求弟子们成为管理社会的“士”,而不是普通的平民百姓,标准自然就要高一些。他把言信行果作为士人的底线要求,是希望他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绝不是固执己见、知错不改。 那么,孔子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的基本要求,是否与孟子的说法相矛盾?孟子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不难理解,孟子是说境界高的人要明辨是非,一旦发现自己言行中的过失,就果断改正,而不会沿着错误的路不知回头地走到底。显然,孔子与孟子其实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判断言行是否合宜,要看是否合乎道义。 当年,孔子被围于蒲时,盟誓以后得以解围。但是,因为盟誓时受到了要挟,并不真正符合道义,所以孔子没有遵守盟誓。孔子负盟,并非不信。能够明辨是非的君子,是要在坚守道义的前提下,尽力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正是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里感到迷茫,例如,庄子也曾经举例,用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所以他说“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正是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里感到迷茫,例如,庄子也曾经举例,用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所以他说“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孔子当然主张“言而有信”“言必诚信”,他甚至提倡“不言而信”“大信不盟”,他把“言必信,行必果”作为对士人的最低要求,正是因为其中的那个“必”。“必”就是必然,就是走极端。《论语》记载很明确:“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所强烈反对的四种情况之一就是那个“必”,因为如果事情绝对,就走极端。孔子自然清晰地认识到了“能信而不能反”存在的问题。早期思想家都不会在这里感到迷茫,例如,庄子也曾经举例,用来说明以死守信乃是对“信”的误解,所以他说“尾生溺死,信之患也”。如果行为方式偏差了,坚持到底的结果同样可怕。 言语诚实忠信,行为笃敬坚守,是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孔子解释《周易》乾卦中的爻辞,认为“庸言之信,庸行之慎”,日常言论要诚实守信,日常行为要严肃谨慎。自很早的时候起,中国就在这方面有很高的要求,据《周礼》记载,周代有禁暴氏一职,其职责之一,就是对言而不信的人,视情节轻重给予处罚。《左传》说“志以发言,言以出信,信以立志”,肯定说话诚实守信对于“立志”的重要性。《墨子》也强调说:“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同样希望人们言行一致。 在伟大正义的事业中,“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承诺,应当掷地有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所做出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庄严承诺,彰显了党中央对我国脱贫攻坚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的决心和毅力,一定能激励我们打赢脱贫的攻坚战。(原载:《山东画报》,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