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山东画报 杨朝明 参加讨论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他说:“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典出《尚书·洪范》,其原文为:“无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洪范》是殷商遗臣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箕子被视为“仁人”,他所转述的“洪范九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纲领,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这里强调要处事公正,没有偏私,遵循法度而不反复无常,正直通达而不偏私斜曲。“王道”是圣王之道,是以仁义德政治理天下,宽广坦荡,公平有序,遵循法度。可见,这里是说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实现王道,是治理天下的硬道理。
    “王道”是中华政治伦理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中国先王所树立的至德要道。正是基于大中至正、天下归仁的理想追求,儒家才大力倡言王道,成为历代君主治国理政之道的追求,被认定为构建和谐社会秩序的必由之路。儒家之后,政治思想领域常有所谓“王霸之辨”,如果说“霸道”是国家强大之道,那么“王道”应该就是国家伟大之道。强大不等于伟大,伟大一定意味着强大。
    从实质上讲,孔子的政治思想就是王道思想。他主张效法三代明王,顺乎天理,合乎人情,实行仁政德治,他追求的“大同理想”就是一个理想的王道社会。《孔子家语》有《王言》篇,通过与曾子的对话,孔子详细阐发王道学说。他认为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以施行王道。“七教”是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廉让;“三至”是至礼不让、至赏不费、至乐无声,这是社会管理的极高境界。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明王道”,他晚年所作的《春秋》,司马迁称其为“王道之大者也”,目的在于“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孔子曾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可见他观察乡射礼,也在思考王道问题,认为要力求做到平和、平易、中正。孔子虽然不为当世所用,他的王道事业却被后世发扬光大。如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以重视民生为王道的基本要求。荀子论述“王制”,提出“王者之政”的观点,主张在“王道”观念指导下解决天下纷争。
    对于“王道”问题,可以说古代中国有一致的认识与向往。例如晋国祁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左传》《吕氏春秋》《新序》等典籍进行叙述时,都无一例外地引用了“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认为祁奚的行为是对《尚书》此言的最好阐释。实现王道,首先要关注民生。实行德政,而公正无私是最根本保障。荀子倡导“王者之法”,说“偏党而无经,听之辟也”,偏袒而没有常规,是处理政事的歪门斜道,只有四海一家,不私不偏,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响应,人们“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由于缺乏应有的外部制约,更易流于为霸权恣意操纵。因此,需要凸显王道原则的神圣性。习近平主席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王道”原则,强调国与国相处要“无偏无党”,公平正义,只有各国尤其是大国模范地遵守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天下和平。(原载:《山东画报》 作者:杨朝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