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党校的同志给我送来了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俊同志主编的两本书,一本是《中国人的根与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一本是《中国人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民读本》。读后感触颇深,一是感觉两本书的立意好、内容好,二是感觉出版的时机好、效果好。“根与魂”“精气神”——这六个字传神地讲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传承、弘扬和创新的辩证关系。此外,两书内容的通俗化可以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较好的打通和普及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拥有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打通,同时还要实现文化的普及,也就是文化的大众化问题。这个打通和普及的工作谁来做?当然要靠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觉。可以说,没有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就没有文化自信。 一、自觉才有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四个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文化自信和自觉,他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文化自觉?这是因为要实现文化自信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换言之,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推动文化自信。 欲信人者,必先自信。伴随着近代中国的衰落,是国人文化自觉与自信的逐渐丧失。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开始找回自觉与自信。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也正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文化觉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宏愿才开始起航。“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成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发展者。正是靠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个成就有目共睹、举世公认。30多年来,我们的文化事业也取得了繁荣和发展,但相对于经济建设而言,文化事业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我们文化软实力较物质硬实力还相对滞后,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问题。 实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今天,我们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更应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和坚定文化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这两本书可以看作是在新形势下让人们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姊妹篇”,这个“姊妹篇”的出版恰逢其时,它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自觉。 二、打通才能自信 实现文化自信,首先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讲清楚”。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曲阜考察中国孔子研究院时强调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针对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两个讲清楚”,“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民族历史背景提出的“四个讲清楚”,到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实践提出的“两个讲清楚”,目的都是要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文化的继承与打通问题,1938年,毛泽东曾经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传承和应用,他提出的小康社会理论就是借鉴了儒家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包含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当今时代的社会先进文化。我们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做到“四个讲清楚”和“两个讲清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毛泽东到邓小平都要讲清楚。讲清楚才能打通,打通才能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文化自信的内在底气就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根与魂”,表现形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精气神”。打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打通传统与现代,守住“根与魂”,提振“精气神”。 三、普及才会自信 普及就是要解决文化的大众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时代化、大众化,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需要时代化、大众化。自2004年以来,中央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我有幸被作为“马工程”首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并见证了近十几年的研究。中央启动“马工程”的目的在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0世纪30年代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创作了《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脍炙人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读本。毛泽东同志不仅多次认真阅读《大众哲学》,而且当时他还给在苏联留学的长子毛岸英寄去一本《大众哲学》,要求他认真阅读这本书,好好领会其中的精髓。在读了《哲学与生活》之后,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说:“你的《哲学与生活》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艾思奇的这两本著作语言简洁、文笔晓畅,用生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读物,在当时影响很大。《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深远的影响?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它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问题。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激活其生命力,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实社会相协调,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 推动文化的大众化,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群众特点,面对当前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信仰迷茫、道德滑坡、诚信缺失、拜金主义等现实问题,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之道、疗治社会沉疴之方,发挥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对市场经济的规范调节作用;以灵活多样、雅俗共赏、创意新颖的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培育文明风尚,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融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三微一端”中广泛宣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网络文学、游戏、直播等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自觉才有自信,自信才能真信,真信才会践行。文化自信不是让我们讲在嘴上,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这就是少一些空洞的理论说教,多一些通俗易懂的普及读物,用人民群众看得懂、听得懂的语言讲好我们的文化故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守住“根与魂”,提振“精气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青春,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来源:《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6日16版 作者:邢贲思,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