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孔子对待“异端”的态度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正本清源说孔子 王舍我 参加讨论

    孔子说过“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这句话,很多人便误会孔子是排斥异己、心胸狭隘之人。其实,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学习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就可以避免害处。这是因为儒家有包容性,所以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可以广泛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分,为我所用。
    摩西十诫的第一条就是除犹太人的上帝之外,不可信仰其他的神。基督教、伊斯兰教也都有很强的排他性。西方容易起宗教战争,在中国却没有这种情况,儒、道、佛三教相处较为融洽。更为奇特的是,道教较为庞杂,敬拜很多神,尊崇自己国家的孔子也在情理之中,而较为纯粹的佛教现在也开始提倡儒家的道德,也可以说是孔子的学问,这引起很多学者的兴趣。另外,中原陷落后,却把落后民族给教化了,使他们渐渐抛弃原有的东西,接受了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所改造,这就是西方人说的“征服者被征服”。不管这么说是不是恰当,但至少是有一些道理的。中华文明是唯一尚未中断的古老文明,近来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得到世界的瞩目。这种种现象是否与儒学有关,或者说,是否与孔子对待异端的态度有关?本文将就此一问题略加探讨。
    先来看《论语》中有关异端的记载: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对于“异端”、“斯害”、“已”字都存在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崔适的考证较为突出,他说:“春秋文十二年传曰:‘惟一介断断焉无他技。’解诂曰:‘断断,犹专一也。他技,奇巧异端也。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礼记》《大学》篇郑注意同……是异端犹书礼之他技,此经之多能,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是故断断无他者,不攻异端之益也;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害在攻,不在异。何平叔已不得其解,云‘善道有统,殊途而同归,异端,不同归者也。’即以害承异言矣。昌黎遂以异端与佛老并言,朱注乃证明其义曰‘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按夫子之时杨、墨未生,何由知之?孟子之辟杨、墨,虽广为之目曰邪说,曰跛行,曰淫辞,而不谓之异端,则异端非杨、墨之谓也。孙弈《示儿编》谓:‘攻如攻人之恶之攻,已,止也。谓攻其异端,则害人者自止。’此说亦非也。”(《论语足征记》)
    按照崔氏的意见,攻乎异端的意思是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这样的话就会损害精力,难免带来害处。这样说自然是有道理的,这就仿佛精读与泛览的关系: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是无限的,太过泛览不仅浪费大量时间,而且容易把精力分散到不同的领域,是可能损害精读的。然而这是就大体情况而说的,实际操作起来可能并非如此简单,比如在泛览时无意中看到一个线索或者获得一个灵感,便很可能解决精读时遇到的悬置很久的问题。这样说来的话,也不能断定泛览一定会损害精读,反而是促进也说不定。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可见孔子也是主张广泛地阅读和学习,然后收归到一种德性修养上面。崔氏的考据看似有道理,可是恐怕并非孔子的本意。
    对于孔门弟子来说,具体的专业固然是六经,除了孔子以外,几乎没有全部通晓的人,大多是偏重于某个方面。但是这些专业还太具体,最终的目的是学做圣贤,也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说是殊途同归的。在学做圣贤这一点上,人人平等,可是却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甚至由于秉性和天赋的不同,有人可以“生而知之”,有人却必须“学而知之”。孔子入太庙,遇到不懂的事还经常请教,所以不论“生而知之”者,还是“学而知之”者,倘若把异端作为“他技”来说的话,攻也未必有害。
    《大学》提倡格物致知,按照程朱一派的讲法,可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有一天可能会忽然“豁然贯通”。也就是说,对于人世间的大多数人来说,要实现顿悟的话,之前要有一个渐悟的积累。崔氏所理解的那些异端,也可以作为渐悟的积累的一部分。这样说来,攻乎异端就不能说有害了,所以这种看法不很合理。
    朱子自然知道杨、墨在孔子之后存在,韩愈也知道佛教传入中国是孔子逝后数百年的事情,他们把杨、墨与佛教说成是异端,只是举个例子,意思是追求与儒家不同的其他文化系统。他们对异端的理解上,比崔氏更为合理一些。杨朱是一毛不拔,十分自私的,而儒家讲大同,讲推己及人,讲忠恕之道,最主要的概念是大公无私的“仁”,这无疑与杨朱学派的见解难以调和。墨子则讲兼爱,这自然比杨朱好很多。但是儒家讲爱有差等,就是有一个顺序,爱自己的亲人再去爱别人。很难想象一个人不爱自己的亲人却去爱别人,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当然,假如说亲人在外地,自己也要关爱身边的人。儒家并不反对普遍的爱,而是反对空说的爱,是想要一点一点从近到远实现这种仁爱。墨家与儒家也有不同,当然也可以算是异端。佛教则是出世的,与儒家强调今生的价值有很大的不同。若是取韩愈和朱子的解释,《论语》的那句话大体也可以讲通,因为这些异端不是细枝末节的,而是涉及根本原则与价值观念,所以这些异端会动摇了求道求仁之心,这里的害是有害于儒学的弘扬。当然孔子非常宽容,学无常师,也并不一定主张自己是对的。虽然关系到根本原则的时候,选择了其他学派的观念便背离了儒家,但那也是个人的选择,害的主要是儒家,不是攻异端者本人。
    程树德说:“论语中凡用攻字均作攻伐解,……不应此处独训为治。……已者,语词,不训为止。……考汉时以杂说小道为异端,前人考之详矣。……所谓素隐行怪,所谓小道,即异端也。君子止于不为,若夫党同伐异,必至是非蜂起,为人心世道之害,故夫子深戒之也。”(《论语集释》)先秦时期,“攻”字已有“治”的意思,不能因为《论语》中其他地方的攻都是攻伐的意思,就把这里的攻也一起解释为攻伐,已字亦然。
    综合《论语》全文与前人见解,笔者以为“攻”就是“治”也即是“学习”的意思,“异端”就是与儒家的根本价值原则有冲突的文化系统或学说。因为以孔子的气魄和胸襟,不至于攻伐价值观念不同的人。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受到一些道家隐士的嘲笑,但孔子没有攻伐他们。儒学是一套价值体系,能与儒学相互为异端的肯定是另一套价值体系。“攻”与“异端”的意思是可以大体如此确定的。那么攻乎异端的意思就是学习和研究不同于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顺着这个意思,就可以把握后面一句话。
    学习和研究不同于儒家思想的价值体系,一可以相互对照,促进自我反省,有不足的地方就改正,好的地方就继续发扬;二可以打破自以为是的观念,避免偏执。只要是正确的学说,人类的思维都可以把握和了解,而不正确的、反人性的一些东西迟早会被抛弃。孔子必定是深明此意的,所以绝不会“党同伐异”。在《论语》中,孔子给人的印象就是好学和认真的,绝无打击异己的意味。那么学习和研讨异端,出于公心去了解其他文化,就会远离固执己见和坐井观天的害处,“已”可以是“停止”的意思。
    通过上文的分析,则可以把“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翻译为“学习和研讨其他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就可以去除偏见和固执带来的害处。”孔子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也可以作为这样理解的佐证。
    孔子具有开通的精神,宽厚博大的胸怀,对待异端采取了非常理智和宽容的态度,这也造成了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能力和同化能力。“君子和而不同”,应该宽容对待其他文化,不论是何种文化。不好的、反对普世价值的就应当改正,其他有民族特色和特殊价值的,则保留,这是人类理智可以设想的最好的对待异端的态度。把孔子理解为乡愿,把他看成是党同伐异之人,无疑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参考文献】:
    1.崔 适:《论语足征记》,艺文印书馆,1967年。
    2.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
    3. 李宗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小考》,《文献》,1997年第3期。
    4. 李  敏:《“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注解梳理与辨证》,《大众文艺》,2012年第3期。(原载:《正本清源说孔子》 作者:王舍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