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古圣今贤 >

【应雄】范仲淹为何赞胡则“出处三朝,始终一德”

http://www.newdu.com 2022-11-11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范仲淹为何赞胡则“出处三朝,始终一德”
    作者:应雄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零年岁次庚子四月廿三日戊午
              耶稣2020年5月15日
    胡则,字子正,浙江永康人。生于公元963年,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登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之先河。公及第时,宋太宗御笔削去“厂”,赐名“则”。公为官47年,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简,选曹计省,历践要途。
    胡公“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为官有则、为民有则、处世有则。胡公官宦生涯,只有5年在京城为官,40多年在州县,为浙东事功学说的先驱。边境战事急公督运粮草,浔州生虎患“胡则祷虎”,两浙茶市不畅公知睦州,国家钱荒公任铸钱监,温福两州百姓受难公解危,运河漕运不畅公两度治河,钱江水患公知杭州修水利,全国盐荒公权计相实行改革。公为文官,善于理财且长期担任筹运军饷,经手钱财数以亿计,总是两袖清风、毫厘无沾。
    据《胡公墓志铭》:“在广南西路,有大舶困风于远海,食匮资竭,久不能进。夷人告穷于公。公命琼州出公帑钱三百万以贷之。吏曰:‘彼本忘信,又海舶乘风无所不之。’公曰:‘远人之来,不恤其穷,岂国家之意耶?’后其人卒至,输上之货十倍其贷。朝廷览奏而嘉焉。”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019年。在当年陆上丝绸之路被西夏打断的情况下,海上丝绸之路是大宋国际贸易的唯一通道。
    宋代,兴起反思唐朝积弊、倡导天下为己任、君臣共治天下的大潮流。胡公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代表人物之一。《胡公墓志铭》还记载了1025年的一件事:“在福唐,有官田数百顷,民输租食利旧矣。至是计臣上言,请就鬻之,责其估二十万贯,民不胜弊。公奏之,未报。章三上,且曰:‘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而弗从,刺史可废矣。’乃得俞诏,减其值之半,而民始安。”这是胡公版“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公元1026年,64岁的胡公知杭州,上任第三天就带人勘察钱塘江,治理江患,他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就是修筑钱塘江堤防。《咸淳·临安志》曰:“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当年杭州百姓就建有胡公生祠。
    公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据《胡公墓志铭》:“公领三司使,宽于财利,不以刻下为功。时上方以二京、陕西官盐岁久,民鲜得食,而日以犯法,命通商。有司重其改作。公首请奉诏,其事遂行。”此事发生在公元1030年,“通商五利”被宋仁宗采纳。“通商五利”,一利解盐荒,二利增税源,三利惠百姓,四利通有无,五利保安定。“通商五利之法”最大的价值是朝廷开始重视商业流通,让天下的物品流动起来。据《宋史》记载,当年光盐税就增收了15万贯。自此,宋朝的商品经济开始繁荣,商人地位开始明显提升。“通商五利”实则是重商主义,《库川胡氏宗谱》可见这一思想渊源:“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
    当时江南百姓,不仅要缴纳皇粮国税,还要缴纳“身丁钱”(人头税)。公元1032年,江南大旱,“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年已古稀的胡公又斗胆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仁宗感怀这位三朝老臣的苦心,诏令免除衢州婺州的“身丁钱”。
    胡公还是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胡公墓志铭》:“钱氏为国百年,士用补荫,不设贡举。吴越间儒风几息。公能购经文,树文辞。”南宋陈宗仁《龙井源墓祭文》:“二浙儒风坠于晚唐,逮我圣宋统一万方,公独以儒,昌率东阳,出藩入从,吾道寖昌。”
    胡公崇尚“以德正心、以义济世”的儒家思想,且身体力行。范仲淹赞其“出处三朝,始终一德”。南宋赵立夫赞公“庶几盛德,必百世祀”。元王袆赞公“全身而退,有功有德”。
    公元1039年,胡公逝世,谥“正惠”,墓葬杭州老龙井。胡公生前受到宋太宗、真宗、仁宗的5次褒奖;忘年交范仲淹作《贺胡侍郎致仕启》:“高尚之风”“景仰之至”。胡公逝后得到宋徽宗、高宗、光宗、宁宗、理宗和元成宗、明太祖的7次封赏。范仲淹作《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氏家族秉承“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的祖训,进士及第多达54人,涌现了一批清官好官。《库川胡氏宗谱》修身篇:“为人应以忠孝仁义为上,当以家国为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