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手机版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首页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国学组织
国学典籍
诗词名句
文化史
搜索
检索标题
智能模糊
搜索
热门标签:
经文注解
道家文化
《
陈友冰
的
般若讲堂
般若讲堂
道教诗词
徐晋如
星云大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其它
>
【专访】齐义虎:我为什么谈政治儒学?
http://www.newdu.com
2022-11-16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齐义虎
作者简介:齐义虎,男,字宜之,居号四毋斋,西历1978年生于天津。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教师。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和儒家宪政问题,著有《经世三论》(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原标题《齐义虎:海派新儒学的担当》
受访者:齐义虎
采访者:高洪云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原载于《新教育家》2017年第8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七月初七日丁亥
耶稣2017年8月28日
齐义虎,1978年生于天津,现任教于西南科技大学
海派新儒学
初次见到齐义虎的名字,是在微博上。那是一个硝烟弥漫的舆论场,在那里,他乐于辩论,激扬文字,有赞同者,也有贬损的,他笑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在儒家网上,多篇他的文章和访谈里,也充满了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批判、思考,并提出了很多让普通人咋舌的“药方”。
比如2015年,针对当下社会种种家庭伦理问题和家庭教育,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家庭复兴计划提纲》。
近日,针对著名历史学者葛兆光针对儒学学术的批评文章,这位战将也立即发文驳斥,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应该对现代社会的危机有所担当。
如果可以称流派的话,齐义虎属于“海派新儒学”,其博士导师为同济大学以治公羊学闻名的曾亦教授。
若以近年来在网络上的影响力而言,齐义虎堪称“海派新儒学”的当家小生。“政治儒学”一路,是近十几年大陆兴起的一股学术潮流,蒋庆先生是擎大旗者,承袭孔子政治理想,精研春秋公羊学,区别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或“生活儒学”。他们从人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人性,把人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将社会关系的改变看作是完善人生命的先决条件,不认同西方话语体系中的自由和民主。
在此,有必要回溯一下晚清至今的历史,儒学自废除科举后,就慢慢离开了政治舞台。孙中山的革命党,吸收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使共和深入人心,一定程度上革除了儒学“外王”的现实基础,袁世凯称帝失败即是佐证。而五四运动以后,政治形势使得儒学的研究中心转移到港台,并日益缩小到“心性儒学”的范围内,这批学者被称为新儒家,代表人物是熊十力、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等。
儒家讲修齐治平,起始点在个人品性修为,更大的抱负在救世济民,影响政治,如孔子最大理想就是“天下归仁”。在齐义虎看来,自晚清开始的西化,在政治、司法、教育、学术、媒体,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流弊。必须加以廓清,正本清源,让传统儒家文化来净化世道人心。
如今是讲师的他,大学念的是政治专业。他这几年的思考,重点都在于如何发掘中国儒家智慧,来解决人类的制度性焦虑,扭转他们眼中日趋恶化的人类文明。尽管被一些人嘲讽成为儒家“招魂”,他也一笑了之,义无反顾地坚持着。
家庭与教育
近几年,齐义虎不断发声,提出了很多具有争议的主张。譬如《家庭复兴计划提纲》十条,就主张“修订法律,以父亲为一家之长,在财产权上承认个人产权之外的集体家产制”,鼓励子女与父母同产共居,以家庭为社会管理单位,对不孝双亲、以卑幼犯尊亲等行为,用法律严惩,倡议恢复设立破坏家庭罪,对第三者插足、通奸等行为予以刑事处罚,提出成婚的一套程序,及离婚财产分配原则,家长代表一个家庭行使投票权,法律上不能认定同性恋者的婚姻关系等。
习惯了恋爱自由、性解放,见惯了一夜情、高离婚率的当代中国人,看到齐义虎的上述倡议,可能会有些不解。
齐义虎看得开,他认为经历了一百多年欧风美雨的洗礼,国人对传统文化尤其儒家已经很隔膜了。
在他看来,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的,好的东西并不会因为缺少赏识而使得自身价值贬损。
先说家庭,他支持蒋庆先生的看法,认为世界诸文明里,只有儒家才能(更好地)安顿现代女性。简言之,男女有别,天生有差异,男性负责养家糊口,女性在家相夫教子,这是很合理的分工,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这或许才是中国女性成就感与归属感的根本所在。反观当下,父母都外出奔波,孩子要么留守给老一辈,要么丢给寄宿制学校,缺少亲子教育,加上一些校园的欺凌、游戏、色情乃至毒品等趁虚而入,使得亲子分离的后果很严重。
之所以提出恢复“破坏家庭罪”,齐义虎也给出了理由。现代的性自由是一剂毒药,严重误导年轻人。结了婚的,或者因为工作关系而长期在外,或者经不起诱惑,以及包养小三、一夜情的冲击,使得忠贞和尊重婚姻变得稀缺,高离婚率导致的最严重代价,就是下一辈受影响,性格、学业受冲击,乃至走向违法犯罪。
“如果不改变外在的法律制度环境,只靠个人道德自律是很困难的。比如莺歌燕舞围着你转,你说练定力,一般人很难做到啊。纵使自己抵御了诱惑,毕竟只是个例。通过立法,把乌七八糟的东西给清除了,大部分人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男人,不会被带坏。”齐义虎解释道。
他认为,近代以来的不断西化,使得中国外在的制度环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现代法律是照搬西方的,个人主义泛滥,必须从源头拨乱反正。他举雾霾作比喻,在得到治理之前,人们可以戴口罩,或用空气净化器,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最终解决之道在于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
心性儒学讲求练内功,重点在个人的修为,夫妇和睦美满。但如果想要扭转整个社会风气,普惠到全社会,就需要从制度、立法层面来切入,来让大部分人受益。
这种设想,不就是孔子讲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吗?
但争议仍旧很大。有人认为政治儒学和心性儒学的划分不成立,更多学者觉得现在讲政治儒学就是回到所谓“封建专制”。但传统文化就是“封建专制”吗?如何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如何应用到现实问题上,可能才是齐义虎思考的原点。
蒋庆先生在《公羊学引论》里提出人类文明的两大焦虑:制度性焦虑和存在性焦虑。齐义虎觉得,儒家智慧,既可使人安身立命,解决个人生命意义的困惑,安顿心灵,在治国层面,也有很强的操作意义。
换句话说,政治儒学依据的是政治理性而非道德理性,开出的是政治实践而非道德实践,优先考虑的是完善制度而非个人,体现的是政治批判而非道德批判,追求的是历史中的希望而非形而上的道德理想。在他们眼中,儒家的政治理想,既讲政治又讲道德,不仅从学理上能够开出“外王”,而且从历史上来看也能够开出“外王”。
齐义虎:我为什么谈政治儒学?
大学时代,阅读钱穆的著作让齐义虎开始重新认识传统
回归传统之路
记者:
6月您在西财天府学院“感恩大课堂”做讲座,谈孝道和核心价值观,且即将去平武县给中小学教师讲传统文化。您能否谈谈自己的成长和求学经历,是什么机缘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齐义虎:
我1978年生于天津农村,高中住校,忙于应试,家中没藏书,几乎没读多少课外书,可说大部分价值观和思想是通过教科书形成的。要说家庭影响,可能就是父母身上非常淳朴的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1997年读大学,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下为我打开了辉煌的世界,原来中国传统达到了那么灿烂的文明高度。后来读《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越有“先得我心”之感。
最后进入原典阅读,从《四书》到《五经》。钱先生是我的引路人。在他同时代的学人中,钱先生学历很低,也常受排挤。不过现在再看当年那些洋博士的作品,很多已没学术价值了。今天很多人的觉悟,没有超过钱先生,还在迷信一些他早已勘破的东西。
记者:
读大学时,你钻研传统文化,会不会感到很孤立?
齐义虎:
对,直到今天,大学的政治学基本还是以西方知识体系为主的。大学阶段,我经常会旁听很多文史哲的课,自己摸索。硕士论文写的荀子,找不到老师来指导,当时本学科也根本没人研究他。
我2001年左右关注到蒋庆先生。蒋先生提出“以中国解释中国”,这对我有一个非常大的冲击。秋风先生称他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思想家,因为有原创性,能跳出西方的话语体系思考,从中国的经典和问题出发思考。很多学人在见过蒋先生后,人生格局、志业、理想都改变了,这是儒学思想的魅力。我大三写过一篇文章,讲制度的,后来发现那个思想接近蒋先生,只不过我从阴阳角度讲,他是从“天、地、人”三才的角度。
2013年暑假,我去了阳明精舍,后来又去过两次,蒋先生是激励我努力的一个榜样。
蒋庆提出“以中国解释中国”,对传统文化学者冲击很大
家庭复兴计划?
记者:
修齐治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主题。但进入现代社会后,个性解放、独立自由渐渐在超越这一点。家庭教育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价值取向。现实不断爆发出一些危机,比如新闻中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出现。您提出的家庭复兴计划,有怎样的思考和感受呢?
齐义虎:
现代社会是二元结构,一端是国家,一端是个体,在强大的国家面前,个人很微小,很容易呈现两极化,要么走向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要么走向极权主义,缺少中间桥梁。
而修齐治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重要之处就在中间这个桥梁。现在很多人骂儒家传统是专制极权,其实是误解。在儒家的制度设计下,不可能出现极权。因为国家并不直接管理个人。国家管的是地方,家族内部自己管理。到现代社会,这个桥梁中断了。五四以来就是打破家庭,反抗族权、父权,奔向自由恋爱,投身革命。救亡时期,这种极端可以理解。但当社会进入常态期,这个模式就暴露出很大弊端。这是我思考的出发点。
其次是心灵安顿的层面。中国的家庭概念跟西方不一样,是代际传递的,父子之间叫天伦,而现代家庭概念从西方来的,核心是夫妻关系。在传统,人死后,牌位进入宗庙,后代子孙祭祀,可以永恒“存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但在西方文化的观念中,每个人面向上帝。一个人死了是去上帝那里或者地狱,跟子女没关系,子女组建的是另一个家庭。西方人的心灵安顿是要到教堂寻求的,而中国人只要有祠堂。
中国人不怕死,更多是生的文化,“天地之大德曰生”。家庭,是一个维系人类生命持续的精神纽带。如果我们重新挖掘家庭的深层价值,中国人可以从中找到生命永恒的慰藉,安身立命。这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虚无主义。
记者:
您多次就公共事件在网络发声,2015年蒋庆先生发表《只有儒家能安顿现代女性》引来诸多争议,您发文力挺。您看来,儒家才能安顿现代女性,是事实陈述,还是价值陈述?
齐义虎:
现代人说女性应该追求经济独立,追求个人生活品质,反过来就认为传统女性很悲惨,觉得相夫教子就是人格不独立等。其实是误解,是在西方话语体系下的误判。
从一个人的角度讲,什么叫安顿?现代人看重成功,拼事业、挣钱。但中国古人讲,成功之前先要成德,“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讲安顿,首先在安顿自己的身心。
我们把成功也理解错了。古人讲成功,是自己为这个社会作出贡献,而今天的成功,是我从这个社会获得的回报最大。
儒家讲男女有别,首先是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生理差异,这是无法抹杀的。在性别差异基础上,分别安顿,而不是用一个统一的抽象的模式,男女获得安顿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女性在人生不同阶段,做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就是最大的成功。
记者:
网上有人给您贴标签“复古型直男癌”,罗列了您的一些言论,比如:儒家要重建家庭,就得改变这种抹杀性别差异的抽象男女平等观,重新回到夫妇有别的内外分工制,回归家庭。据我们的肤浅了解,在日本,女主内的文化还较浓厚。而在中国当下,严峻的生活压力,以及从晚清民国以来的男女平等思想,使得目前在国内您的主张不仅“另类”,而且难以让人接受。
齐义虎:
安顿女性,要回到传统男女关系当中。为什么现在夫妻矛盾那么多,就是因为即便两个人结婚了,在他们内心深处,还是个人主义思维的。传统讲的是,一旦两个人结为夫妇,就是一体。
打个比方,足球队里,前锋进了球,守门员、后卫有没有功劳?守门员、后卫做好自己的职责,前锋进球了,一样有功劳,这就是一体。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
前提是搞清楚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就是阴阳关系,阴阳关系不是一元论的个体关系,而是互补的。当夫妻结为一体时,把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从个人立场思考,很多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很多人攻击传统的“男尊女卑”,实际也不理解尊卑的本意。古人讲,“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其实是换位思考。对父母要孝,对尊长要卑,对子女要爱,夫妻相敬如宾,都是讲要先照顾对方感受,换位思考。现在很多人认为“只要我舒服,你们怎么样我不管”,过去我们称为自私自利,现在反而习以为常了。
历史上,教育子女,严父慈母,实际母亲的责任非常重大。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不都是妈妈来做的事吗?胡适、陈独秀都是母亲养大的。冯友兰小时候,父亲做县令,母亲在家教他,文化程度有限,解答不了的问题留到晚上给父亲。
所以为什么讲女性回归家庭很重要,因为关系到教育根基。现在很多留守儿童、空巢家庭,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全球名列前茅,因为男人的收入不够养家糊口。结果孩子要么是隔代养育,要么丢给寄宿制学校、私立学校。家庭起不到社会细胞的作用,很多问题就发生了。
长期以来,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被视为人格不独立。齐义虎认为,女性回归家庭很重要,因为涉及教育根基。图为宋代绘画《浴婴图》
游戏和暴力
记者:
现在学生群体中,游戏、COSplay、二次元、早恋、追星、直播等越来越低龄化,更极端的是伪娘、SM等贴吧的出现。从家庭和学校层面,您觉得应该怎样应对?
齐义虎:
《王者荣耀》被《人民日报》发文批评五次。但国家要有更细致的管理措施。有人提出设计一些融入传统文化的游戏,我觉得是以火止火。现代人最大的问题是生活越来越虚拟化,人与人真实的交往越来越少。
面对面的交流很必要,这是气的交流,相感相发,不是冰冷的手机或电脑能感受的。传统给我们的一个警示就是,要从游戏的虚拟世界走出来,使人回归常识。传统讲常道,是日用伦常之道。
游戏、虚拟世界,其实是孔子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接触太多声、光、电,人就走到了“仁”的反面,麻木不仁,对情感不敏感,对亲人的痛苦不敏感。
古代怎样解决?朱熹《近思录》讲“幼子常视毋诳以上,便是教以圣人事”。以前,中国民间没有那么多学校,民间教化都是“常视毋诳”。比如戏剧,就是敦人伦、识人性,如《四郎探母》《白蛇传》。反观当下,电影电视剧,孩子们在电脑电视上看到的,是假的、虚拟的,它导向麻木,这是儿童教育值得重视的地方。
游戏《王者荣耀》因为其中价值导向问题饱受批评。图为游戏中的角色荆轲,涉嫌捏造历史人物。类似女性形象也在流行游戏中大量存在
记者:
对,很多人也批评游戏、影视娱乐使得校园暴力现象很严重。您觉得家庭和学校从根本上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齐义虎:
其实说到底,现代教育中“师道尊严”不复存在了。我们太强调保护而忽视了惩罚。
老师应该有惩罚权,但《未成年人保护法》却取消了老师这方面的权力,甚至老师自己的安全都受到威胁。这怎么可能把学生教好?近期中国留学生在美欺凌学生案,几个主犯被重判,在国内,类似的案子可能都免于起诉。管教失之于宽,其实是溺爱,对未成年人,这恰恰不是保护。
记者:
说到游戏和虚拟化。人工智能是现在非常时髦的一个词,信息化、智能化遍及一切领域,包括教育。看起来和传统几乎毫无关系。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义虎:
传统思维中其实也有对科技的反思,就是不要走极端,适可而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不要被人类发明的科技给套进去了。我们提倡返璞归真,这很必要。很多时候,科技太发达,助长了人的野心,而我们安顿人,恰恰要收心。《庄子》讲“有机械者必有机心”,要把机心克服掉,回归质朴,更理想的境界是达到文质彬彬的状态。
西方人老是担心外太空的智能生物,其实是杞人忧天。传统讲社会治理,不是事后补救,我把它比喻成汽车的安全装置。譬如亲人间到了打官司阶段,已经感情伤害了,很难缝合。儒家更多是事前预防,如果有外太空的高级文明,谁都没办法。儒家最能做的就是预防。
戏剧教育是传统民间最重要的视听渠道,有敦人伦化风俗的作用。图为京剧《四郎探母》
直面经典的勇气
记者:
您在大学执教,就您的观察,大学生对传统普遍是一种什么态度?您有没有遇到同行或同事的非议?
齐义虎: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很多大学生对深层问题缺乏思考,可以说没有信仰,更多是一种及时行乐,只顾眼前。
我讲课,常常结合中国传统原典。教科书的体系是西方的,但我讲政治学原理时,常常选一些传统经典中有关政治学的文本穿插进去,让学生直面中国原典。我希望提供机会让他们接触传统文化,留作业也很简单,用繁体字抄一遍这些经典篇章。
学生的反应还可以,上课时会讨论,我就用传统经典思考,往往跟学生第一感觉大相径庭,说我怎么这么保守,但只要把道理讲清楚,哪怕他们不同意,也让他们意识到,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对待一个问题,既有西方那套思考,也可以用中国文化进行思考。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不要盲信西方的教条。
我们学校研究传统文化的老师很少,也很难交流,主要是在网络。我刚开始读大学,网络没普及。读研究生时,跟曾亦老师、郭晓东老师一起读《公羊传》,那时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同道。后来儒家网建成,把全国儒学爱好者串起来了,让大家知道原来真的是“德不孤,必有邻”。我写儒家十大认信准则,其实是针对内部的,这个系统内很多人是滥竽充数。用我的话说,就是“自由主义的小尾巴没有割干净”。
我热爱自由,但我很戒备自由主义。很多东西一旦成主义,就出问题。主义一词本身是西方思维,就是一根筋。但中国人是《易经》的思维,是阴阳互补、有经有权,无往不复、反者道之动的思维。儒家不是任何主义的。孔子为什么讲正名呢?名用错了,对后人就会产生很大误导。我的判教标准,主要是针对这类人。
记者:
前不久,两名中国90后青年在巴基斯坦遇害。您发文对此事进行了评论。当前在国内,不论城乡,其实很多人都面临着信仰危机,您觉得基础教育应该怎样应对这样的危机?
齐义虎:
宗教不应干涉教育,这是世界通例。问题是如何贯彻。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需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从小学到大学,宗教都不该干涉教育;第二,信仰自由是受《宪法》保护的,但前提是个人自主选择,因此信仰自由必须个人化,不能族群化,不能把族群和宗教捆绑;第三,信仰应该是成人之后的选择,不能18岁之前去灌顶、出家之类。
我认为信仰自由的前提恰恰是限制传教。信仰可以自由,传教不能自由。因为既然是信仰自由,那就是我来选你,传教反过来了。传教应该在固定的宗教场所,不能跑到大街上、学校传教。儒家讲“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正是这个意思。
我个人看来,信仰是宽广的,不能狭义化理解为宗教信仰。中国古人对人生有一个不同于西方宗教的认知,我们不承认末日审判,也不承认佛教的轮回,我们认为人只有一辈子、死后还“存在”,就是祖先崇拜。为什么祭祀?因为我们认为他还“存在”,只不过到另一个空间了。祭祀其实是一种沟通,既不是纯粹唯物主义的,也不是一神教的,也不是轮回的,这是中国人独特的生命观,里面蕴含了深深的人情。
记者:
在“中国再儒化”“重建儒教”这一立场上,国学界内部争议极大,您也与吴钩等人多次发生争议,您怎样看待这样的争议?
齐义虎:
其实很多争论都是思维模式问题。传统中国人的思想,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更偏向于在社会关系、人际层面思考。我爱自由,但必须有规矩和前提。我也不赞成将儒学按西方模式宗教化,因为儒学大部分都是从生活出发的,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抽象,不食人间烟火。道不远人,生命的学问要跟生命的感悟和自我的安顿结合起来。
记者:
因应试教育的压力,传统文化教材进中小学校园大多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学校都是应付态度。更重要的是,多数校长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因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很多放在大学通识教育。这个问题怎么才能解决?
齐义虎:
很多人在推动设立国学的一级学科,把传统文化重新树立起来,一旦它有合法身份,就会取得平等地位。
记者:
我们观察到一个现象,一般提倡《弟子规》的大多是佛门中人,而在国学界内部,关于小朋友读《弟子规》仍然争议极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义虎:
《弟子规》的内容我觉得没啥大问题,它类似现在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但问题是不要把它太拔高。从行为规范来讲,《弟子规》是有意义的。
《弟子规》教洒扫应对,基本的礼仪规范,孝亲尊长、朋友相交,这都很好,朱子讲做功夫就是要守一个敬字,有这种状态,整个人才能端庄肃穆起来,反过来,整天飘逸不定,没有敬畏感,看似自由,其实是随波逐流。
记者:
您认为,中国学子怎样才能通过阅读找回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避免成为“香蕉人”。如何由浅入深地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齐义虎:
对大学生来讲,我建议读钱穆先生,因为我自己从中受益良多。其次,直接读经典,不要有畏难心态。只要古文阅读有基础,借助注释,直接读经典是最好的。现代人的东西可以读,作为入门,但最后还需要回到经典中,这是历经时间淘炼被证明不可磨灭的智慧。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儒家网聚集了国内众多顶尖传统文化学者,让齐义虎大有“德不孤必有邻”之感。图为2014年底,齐义虎(二排右三)参加《天府新论》与儒家网在成都共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图中前排左三为著名学者秋风,右一为齐义虎博士生导师曾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上一篇:
【朱翔非】我为什么到中学去讲儒学
下一篇:
【李金霞】听到木棉花开的声音——余东海老师印象
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栏目列表
儒学研究
经典导读
儒学与管理
儒学与世界
专题研究
古圣今贤
评论杂谈
其它
随便看看
时光流淌 接续守望 武汉大学研究团队
语文信箱:副词“曾经”不宜单用
顾农:《桃花源记》可当小说读
中国古代高考如何严惩作弊?
教育随想:从“君子不器”看教师发展
中华美学关键词:再议“文质彬彬”
说“微”
尊师重教的风尚何必“物化”
荀子社会控制思想略说
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历史(三)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儒学
道学
诸子百家
琴棋书画
十二生肖
传统文学
传统节日
中国戏剧
中国建筑
语言文字
传统中医
宗教哲学
民间工艺
中华武术
地域文化
民风民俗
衣冠服饰
四大雅戏
动物植物
器物随身
饮食厨艺
茶文化
酒文化
传说神话
神妖鬼怪
中华民族
非遗文化
中华礼仪
易学文化
家谱族谱
拜师学艺
城市文化
古玩收藏
修行人生
教育
军事
科技
其它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当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古代人物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启蒙国学
青少年国学
国学教材
国学讲堂
国学题库
正蒙学堂
格物致知
明德讲堂
家庭教育
慈孝文化
学校教育
师道尊严
品读经典
其它
国学常识
入门概说
历史
天文地理
语言文学
哲学宗教
儒学
教育
政治军事
科技
典章制度
礼法民俗
国学典籍
艺术美学
衣食住行
称谓文化
古物
其它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
学科建设
学术史话
学人与机构
论著评介
综合述评
它山之石
中外交流
中国形象
走向世界
翻译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