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孔子曾在洙泗二水之间讲学,后世因以“洙泗”为孔子教泽的代称,“洙泗”进而演变成儒家文化的象征而备受瞩目。《礼记·檀弓上》记载曾子谓子夏曰:“吾与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间,退而老于西河之上。”南朝梁任昉有“弘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齐竟陵文宣王行状》)之语。唐卢象有诗曰:“人归洙泗学,歌盛舞雩风。”(《赠广川马先生》)宋叶适曾言:“余尝考次洙泗之门,不学而任材者,求也。”(《宋厩父墓志铭》)清谭嗣同亦有“其在上者,亦莫不极崇宋儒,号为洙泗之正传”(《仁学》)之言。 据《曲阜水利志》(1989年版)记载:流经曲阜的泗水河发源于泰安市新泰县太平顶山西和泗水县泉林的陪尾山下,至今汩流孔林之北,昼夜川流不息。洙水河历经改道、断流、淤塞的演变,渐次湮没,依然作为儒学圣迹而屡见史册。有史以来,缙绅义士解囊疏浚洙水,碑碣文献史载翔实可考。本文摭采孔林和洙源泉池旁的数块石碑文献,以及《洙浥五泉碑》书刊中的相关记载,略述一二。 一、古代洙水 《汉书·地理志》对洙水源流作了记述:洙水出泰山郡盖县临乐子山。《沂水县政区沿革》载:“战国,沂水地为盖。”知盖县为今沂水县。又据史料载:“临乐山在今蒙阴县东北。”《太平寰宇记》载:“艾山一名临乐山,在新泰县东北三十里。”这4处文献记载,将洙水源头指向同一地点——艾山。艾山在今蒙阴县东北50里,沂水县西70里,沂源县南120里,新泰市东南100余里。从前新泰县东北30里是否有艾山,现今已无从查证,也可能是古今地名多有变动所致。虽如此,我们仍可以将现今临沂市蒙阴县的艾山作为有文献记载的古洙水的第一个源头。 据《曲阜县志》记载:洙源在泗水县东北关山,为费县蒙山之麓。《新泰文化大观》所说的“洙水即今放城河”,就是指古洙水发源于泗水县东北的关山南麓,由几条支流汇合而成“放城河”,经放城镇西南入泗水县境,这是指古洙水的上游。由此,我们可以把“关山”作为洙水的第二个源头。 清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记载了近代洙水源头在曲阜城东北五里的五泉庄村,向西流入孔林东墙的水关闸门,经过孔子墓前,出孔林西墙水关闸门,折流绕城墙向西南,入于沂河。此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洙水河流向基本一致。曲阜古鲁城东北角的五泉庄村就是洙水的第三个源头。 追陈迹愈追愈远阔,寻来踪益近益迫促,每生自然流变,世事随迁,正道沧桑,倏忽千年的感触。遥想古之洙水,源流渺远,川江浩瀚,临之使人望而生叹! 《阙里文献考》对古洙水有较为客观的记载和分析:《水经》这部书上说,洙水出泰山盖县临乐山山麓,向西南流至卞县与泗水汇合。然而《山东通志》不同意这种观点,并进行辨说,盖县在沂水县西北80里,距卞县不少于300余里,其间重山叠嶂,河道难以贯通。现今的洙水之源在泗水县东北关山,关山是费县蒙山山脉的西麓,费县北部有汉时的华县故址,孔继汾猜测,“盖”字应是“华”字讹误。又有《泗水县志》记载说,泗水源头在南,洙水源头在北,孔继汾认为,这个说法似乎较为得当。(《阙里文献考》卷二九《城邑山川考·洙水》) 洙水在隋唐宋元时期,一直是圣地曲阜的一条主要河流,但到了明朝以后,洙水屡屡出现淤塞断流的现象。 二、数次浚洙工程 历史上浚洙不断。有时以保护圣迹为由,有时也是现实水利的需要。最早记载见于《左传·庄公九年》:“冬,浚洙。”杜预注:“洙水在鲁城北,下合泗,浚深之为齐备。”这时洙水被当作护城河,作为重要的防御工事,将其挖深加固,以防备齐国的进攻。 《浚复洙河碑》记载了至少5次浚洙工程。碑文上款:“明嘉靖五年丙戌,总理河道都御史章公拯修治洙河碑。”中间四个大字:“浚复洙河。”下款:“按洙河自元明以来,淤塞不一,是碑立自有明中叶,款识俱无。国朝乾隆八年孔公继汾、继涑再次之,今巡丁公宝桢又三浚之,因补题是碑时代衔名于左。大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四月吉旦,二品顶戴布政使复山东遇缺题奏道山阴陈锦谨志。”这是明朝章拯和清朝丁宝桢修治洙水的重要证明。 《乾隆十年重浚洙水记碑》立于清高宗乾隆十年(1745),现今位于孔林洙水桥北,东侧南石,碑高2.6米。据该碑记载:之前洙水曾有人疏浚通畅,但不知多少年之前,又壅塞不通了,洙水是先圣孔子游览弹琴讲学的地方,实在不忍心让洙水就此淤塞成平地。于是乾隆八年(1743)冬,孔子69代孙孔继汾、孔继涑,召集工匠役夫,准备畚锸等修河工具,率领大家兴工开挖河道,疏通五泉庄泉源,作为洙水新的源头,使洙流通畅,向南汇入沂水,向北入于泗河,完全遵循洙水故道。这是洙水以五泉庄为源头的最早记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