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要“照着说”,更要“接着讲”,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文化经典为依托。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用文字铸就、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以文化人、化成天下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经典原著为依托,大力推进经典作品的整理、翻译、改编、诵读等,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经典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根本性、支撑性作用。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语言文字为桥梁。汉字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子。数千年历史的铸炼和积淀,汉字所蓄涵的丰厚文化底蕴,其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文化系统——书法、碑刻、篆印、诗词、楹联、灯谜,乃至识字、解字、说字、测字等,无不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离开了作为母语的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以汉字、汉语的教育学习作为桥梁来传承传播中华文化,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历史遗存、文物古迹为载体。文物和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有利于让中华文化基因更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从“沉睡”中活起来,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激发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认同和热爱,发挥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价值,让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历史记忆历久弥新。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习俗作为人们生活与文化的传承事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经济的反映,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心态、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传统习俗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历史内涵,是每一个民族成员的精神故园和文化脐带。中国传统习俗和传统节日是维系民族成员心情、心性、心思的牢固纽带,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传承好每一个优秀传统习俗,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让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中华灿烂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家风培育为抓手。家风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事方法,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重视家风、强调齐家和家教,历来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良好的家风不但能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也可以为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廉以修身、廉以持家,培育良好家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家风培育为抓手,吸收中华传统家训家规的精华,为形成新时代的良好家教和家风提供丰厚滋养。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文化传播平台为媒介。探索文化改革发展创新之路,要把握传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发展关系,注重将传统文化融进群众学习交流生活之中,针对群众的需求特点,推出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传统文化的接受面。当前,我们进入了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一系列文化传播的新载体,改变和建构着大众新的阅读习惯。新媒体时代,将中国传统文化转化为数字化存储方式是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立足本地实际,将乡贤文化、村规校训、优秀家风、传统民俗等进行广泛传播,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最佳途径。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融入生活方式为目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群众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承载于思想、文字、语言,还存活于书法、音乐、曲艺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中。这一特点决定了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只采取背诵经典名篇等相对枯燥的形式,而应将其生活化、大众化、多样化。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传统文化才会变得具体可感、有血有肉,才有生命力,才能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并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以对外宣传为渠道。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更远、更广、更深,让中国形象更加可信、可爱、可敬,是当前理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创新文化“走出去”的表达方式,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要立足于人,创新话语表达形式,注重平等交流,让中华文“讲得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丰富传播方式,让中华文化“看得见”;要以创新思维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提练精神标识,让中华文化“记得住”;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遵循,让中华文化“传得开”。 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我们应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积极继承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精华,并将其融入民族精神之中,重塑中国精神,凝聚和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 作者系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