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王曙光】《论语心归》之四:重威学固

http://www.newdu.com 2023-01-26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王曙光

    作者简介:王曙光,男,西历一九七一年生,汉族,籍贯山东。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主要著作:《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乡土重建——农村金融与农民合作》(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金融发展理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农村金融田野调查手记》(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等。
    

    

  


    《论语心归》之四:重威学固
    作者:王曙光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 壹道曙光 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五月十七日甲戌
               耶稣2016年6月21日
    
    读书修身之要,在改变气质,养成气质。读书久了,其中的思想理念就会渗透到你的精神灵魂之中,涵养你的心灵,并外化为你的气质。然而,读的书不同,养成的气质就不同。因此读书必精择细选,务期对自我身心修养与人格提升有益。中国的经典虽多,其中重要的不外儒墨道法等数家而已,然而读这几家圣哲之书,所塑造涵养之气质相差甚大。儒家的气质宏大质实,崇尚刚健有为,在精神人格上强调厚重、持重,而鄙夷轻浮。道家的精神气象高蹈洒脱,飘逸超俗,强调虚静无为,使人易养成旷达出世之心灵气度。墨家的风范则刻苦朴素,自砺自律,其摩顶放踵而为天下、牺牲奉献一已之私而为大众之精神,使人养成一种大丈夫之伟岸气质,无我无私,不受物质世界之羁绊,而有包罗万有之怀抱。法家崇尚整齐严密之气质,处事缜密,作风谨饬,此种精神气质,于入世接物尤其可贵。因此儒墨道法诸家圣哲,都各有其精神气质之闪光处,若能博采而慎取,必于身心修养大有禆益。
    1.8提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个读书人,若气质轻浮,行为浮躁,必然令人感到缺乏威严,使人不能产生一种尊重、敬畏的感觉。同时,若一个读书人没有养成厚重敦穆的气质,行为不持重,则其所学习到的圣哲之言必然难以实践,即使学到也难以巩固,不能牢固地内化为他身心修养的一部分。因此,儒家认为对先贤往圣嘉言懿行的学习,对那些伟大真理的汲取,其前提是要首先养成一种厚重的精神气质,摒弃浮躁,保持一份内心的敬畏感、庄严感,此修身之要也。这也是宋代理学家们所一直强调的“用敬”。“用敬”是身心之学的起点,就是儒家所一直阐扬的八条目中的“正心诚意”。所以宋人一直讲“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进学致知的前提是“用敬”,是“正心诚意”,“正心诚意”之后才可以“格物致知”,才可以再谈“修齐治平”。孔子此处所说的“重”,不是表面上装腔作势,故作深沉,而是一种持敬敦穆的内心态度。老子也讲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也包含了对一个人养成厚重静笃气质的强调之意。
    1.8章比较容易令人误解的是“无友不如己者”这句话。从字面意义来解释,“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样的交友原则极容易被人攻击,被人讥为“功利主义的交往理论”。因此有些学人,如南怀瑾先生,便认为此句应理解为“没有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意即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朋友皆有每个人的长处,因而交友应该学习其长处,而警惕其短处。从逻辑以及孔子本身的人格修为来说,这样的理解固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谬错,并且也确实替孔子之被诬“功利主义交往哲学”作了聪明而善意辩解与洗刷;但是,这种理解仍然不能直达孔子的原意,于古代汉语之语法亦难通。“无友不如己者”,乃是孔子所阐发的交友的价值原则,这个价值原则更多地指向一个读书人(君子)的道德人格与生命境界,因而一个君子在交友时应取极为慎重态度,要选择那些与自我心灵追求的精神世界极为相契的人为友,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切磋琢磨,能提升彼此的道德人格,能振拔彼此的生命境界。与那些在道德情操方面极为欠缺、精神境界极为卑下的交友,不仅不能涵养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人格,反而有损于我们的身心修养。这种交友观与功利主义没有任何关系,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念亦不相悖。孔子择友观念,以德操为先,以精神共鸣为旨,以提升生命、“见贤思齐”(4.17)为目标。孔子教学生,可以“有教无类”(15.39),反映出孔子博大宏伟、开阔放达的师者风范,然而在交友方面,他却不是“有交无类”,而是主张谨慎择友,务于自身修养有益。
    1.9与1.11都谈及“孝”,“慎终追远”是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孝”。中国人,尤其是儒家,为什么把“孝”提升到“百善孝为先”的高度?其中根本原因,乃是因为父子一伦乃是人类心理与生理的最重要维系支柱。中国人的伦理秩序,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是一种“差序格局”,即由自我出发,依据与自我之社会关系之远近来确定交往秩序与信任关系,从而形成一种由自我而推衍出一整套的自内而外、自近及远、自亲而疏的伦理秩序。这套伦理秩序形成的根基与原则乃是基于人类作为自然人与社会人的本质属性来确定的:作为自然人,人都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生理上的存在,因而每一个人从自然属性而言,永远难以脱离对父母的精神信赖与寄托;从社会人的角度而言,每个人所面对的最初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即是由父母所塑的家族社会,其他的社会组织不过是家族社会的外化与延绅。而西方则是“团体格局”,人类在上帝面前皆平等,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人结为团体后,团体与团体皆平等,每个团体亦是独立的存在。中国人强调“孝”,乃是因为从“孝”这种最基本、最本真、最恒久的人类情感出发,可以开发、延伸出其他社会关系与其他伦理原则,如朋友之信、君臣之忠,乃至推衍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的伦理哲学;但人类之所以能实现那个“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之所以能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篇》),正是因为他首先做到“老吾老”、“幼吾幼”、“亲其亲”、“子其子”。孔子把“孝”作为人伦之本,其深意在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说的乃是“孝”对于构建更广大的人类秩序的重要性,提倡“孝”德不仅仅在于“孝”敬自己的父母,更在于“民德归厚”,改善风俗,使民风淳厚,使人类社会秩序有一个坚实的基础。而1.11,则阐述了“孝”的另一面,即对先人懿范的继承性,不能“承前”,则不能“启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是对自己的先人、更广泛地来说乃是对自己所处的文化传统,要保持一份应有的敬意,保持一份温情的仰望。
    2014年10月26日赴广西北海途中写于飞机之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