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共传统文化观 研究要有三个认同 作者:张岂之 柳理 来源:凤凰国学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九月三十日辛卯 耶稣2015年11月11日 【导言】11月6日上午10点,西北大学桃园校区。 按照预约的时间,岳麓书院肖永明院长叩开了恩师张岂之先生的家门。 老先生蓝色抓绒夹克候在门口,看上去气色不错,清癯,笑声爽朗。身后是一幅撒金黄宣的大寿字。八十八岁,中国人习惯称为米寿,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老人习惯性地坐在客厅靠阳台的单人座上,让我们坐中间长沙发。也许他的学生王岐山来看望时,同样也坐在这里。 “你们凤凰网国学频道最近关注了某某事件,还有评论,我看不错,学界一些乱象,是应该有态度,要矫正。”张岂之先生落座就直奔主题,完全不需要寒暄过渡。接下来两个小时,针对当前中国大陆上上下下迅速升温的传统文化热,张岂之先生从思想史和马哲理论发展的维度进行了解读。以下为凤凰国学对张岂之先生的独家专访,尽量保持访谈原貌,少量内容根据受访者本人意见略作删节。 张岂之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西北大学名誉校长、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理/摄) 经世致用是传统文化研究者的最根本任务 张岂之:我是做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也是习近平主席提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深感这个时期、也就是改革开放以来这30多年,从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一直到地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加深。 大的方面不说,就从我们专业的人来看,我们国家十分重视这个专业,我感觉很欣慰了,从来没有这么好的时期。建国(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6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最好的时期还是现在。习近平主席这一方面的讲话很多,而且他讲得合情合理,就应该这么看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立足点也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也就没有别的了。 凤凰国学:我看过您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以前您也编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十五讲》等书,确实有很大的启蒙作用。您觉得习近平最近两年提出这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表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会不会迎来复兴的春天? 张岂之:恩,是的。但对于我们专业工作者来讲,也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我们要加深研究,深化研究的质量,不能停留在一二十年以前启蒙的那一个阶段。要深化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提炼出来,而且要和我们时代的精神相结合,这就要加工。这个加工需要很深入地做研究,所以我们的任务还很重,以至于喜,以至于惧。惧在什么地方呢?害怕完不成我们应该有的责任,担子还是很重。 另外,也给我们提出一个要求:在外面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写文章,应该经过充分的准备,不能乱说,不能以感想和研究心得来乱发挥一气,那不行的,要严肃的对待。责任大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些,没有把握的地方尽量少说,不以感想代替学术研究的责任,很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可以。 所以责任加大了,过去一些知识也可能不够了,要边学边看。自己在研究方面不断地提高质量,但有两点是需要坚守的:一个是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第二就是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核心理念、基本命题和我们的时代结合起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要经世致用。 我一直主张经世致用。有些学者认为学术不应该与政治结合,没有这样的关系,一定要排除政治,我不赞成。他们认为如果一定要和政治结合,那你就不是学术了,这不对。中国历史上几千年的文化,一个特点就是经世致用。没有经世致用,那么你讲的这个东西没有用处。(所以)就要宣传经世致用,为什么不能宣传呢?学术就要宣传!不能像书法一样,只在专家圈子里面,大家评一评,我认为这不够。 关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我认为要紧密地联系起来。有一群学者像我这样的老党员等,(有人说)你讲的话迎合了哪一个领导人,你是政治你不是学术,这也不对。中国自古以来都把学术经世致用,今天更要讲经世致用。问题是要用得好,要“迎合”得好,不是两张皮,这个需要下功夫,不能排斥经世致用。过去我们搞了一个“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很早提出这个,也不错吧,后来听说评的时候,有人说这是支持政治,那评不上。这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但是我一直认为研究学术必须沿着经世致用的方向,评上评不上都无所谓。但是我尽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责任,必须和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联系起来,有利于这个主题的那我就写,不合这个主题的那我就不言。有些政治问题是不可回避的,比如说伟大复兴是学术还是政治啊?我认为既是政治,又是学术,也是我们的方向,不能一味地谈回避。经世致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这是我们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的最根本任务,我过去还害怕人家私下非议,现在更加坚定了这种看法,丝毫没有动摇。 中共始终没全盘否定优秀传统文化 凤凰国学:现在回过头来看这近二十年的发展,您觉得官方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没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张岂之: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给您说一说: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这个是什么时间提出的呢?是在中共十六大,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央讲话时提出来的。当时也有人讲,根据考古学的研究,也许我们的文明史不止5000多年,而应该是6000多年,甚至是7000多年。十六大解决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的呢?不管你5000年还是6000、7000年,5000多年不能少。原因呢?司马迁写《史记》,从五帝之首黄帝开始写起,那么算至今天5000多年了,具体也可能是6000多年,甚至我们文明史再向前推,7000多年、8000多年都有可能。但5000多年这个时间线不能少,就司马迁从那儿开始,这个传统就要继续下去。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在文化问题上,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坚持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没有中断的文明史。 到了十七大六中全会,专门讨论文化问题。当时是胡锦涛总书记,又继续提了我们有5000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当然究竟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几千年文明史没有中断的?除了中国以外,好像还找不到。埃及恐怕也不能算,金字塔现在人们还不能完全搞明白主要作用是什么;两河流域巴比伦文化早就中断了。 我们国内有学者讲印度文化,意思就是说,文明几千年没有中断的,不止我们中国,还有其他。我仔细看他的文章,他就隐隐乎乎地讲好像是印度。印度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我不敢讲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没有中断。我只有一个印象,当年我读马克思的著作,马克思要研究东方社会。当时他研究西欧社会,那五种生存方式是他从西欧社会中间提炼来的,东方社会究竟怎么样,是不是也是这样五种生存方式,他要撰述。他不可能研究中国,岁数大了住在英国,你想想,恐怕也是难以驾驭,但是英文很好,关于印度的历史,英文的著作很多,他有研究。起码他研究了,做了很多笔记,这些笔记现在都保留着呢,出了一本书,叫《马克思论印度》。我们国内很有名的大学者,对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都很有研究的大学者季羡林先生,他对这个书还写了个序言。实际上马克思研究印度史的时候就惊叹:怎么中断了那么多啊?怎么联系不起来呀?笔记里都有这样的话。我个人没有研究过印度历史,因为印度文化有个特色,不重视记载,不重视文字的传承,而重视语言的传承,这是他们的传统。2008年中宣部组织中国资深教授代表团访问印度,我去了。和印度大学的学者交换关于佛教的看法。现在看来,他们对佛教这方面已经不是很熟悉了,我们的共同语言就很少了。他们对佛教的认识,老实说,比我们中国有些专门研究佛教的学者还相差。他们的佛教后来外传了,当然也传到我们中国来了,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了。后来印度教代替了佛教,所以现在印度大学的一些学者对印度教相当熟悉,但是对早期的佛家慢慢生疏了。佛教源于他们那里,最后在中国、东南亚这一带盛传了,这说明印度的文化看来也是中断的。 唯一没有中断的,现在看来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五千多年的文化始终没有中断?原因在哪里?这就需要很好地研究了。这说明中华民族本身具有文化内在力,应该如实地加以评价,很不简单啊。 去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经过了一年的修改补充,到今年10月15日公开发表,第一节没有太文艺,首先谈的是中华文化,谈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他概括了一些特点,那就很好了,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了。 还有我印象最深的:今年9月3号上午阅兵,阅兵前习近平有个简短的讲话,加起来1500多字吧,不到两千字,其中两次提到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你看,抗日战争究竟捍卫了什么?第一个捍卫,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我听到第一个“捍卫”,我从沙发上立刻站起来了,哎呀,提得这么高,“抗日战争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传统”,我都没有想到提得这么好,捍卫了,很重视吧。第二个,一千多字的讲话最后还有,我们既然在过去创造了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我们今后一定也会创造出优秀的中华文明。别看五千多年,承不承认这一点,就成为你对优秀中华文化能不能认同的一个标准,这很好吧。这不是无所谓的,这个要宣传。对于我们学者来讲,我们要研究!这五千多年优秀中华文化不是口头说说,要靠考古学,要靠文献资料深入研究。 所以今年第七次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开,我提供的论文就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与儒学》。光明日报做了报道,登载了全文,孔子研究今年最后一期也会发。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不得了的事情。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先人创造了五千多年,我们将来也要继续创造出新的文明史。这是原则性问题。我把整个背景给你讲了后你就知道,不是说凭想象可以乱说。 习近平同志在孔子诞辰2565年纪念大会上讲,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对的,有大量的材料可以说明。延安时期陈伯达写了几篇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文章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当时头脑是清楚的,哪些应该肯定,哪些不应该肯定,就说明这一点。而且他用孔子那些话“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等,用得很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全盘否定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这点我估计不久就会有文章出来。 最近我在《中华读书报》上看了一篇文章,谈到虚无主义的来源。那篇文章我看大体上是能够站得住脚的。但是要说明中国共产党从来没否认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那篇文章还不够。不知道大家看没有,他还是讲出了一些道理。当时否认虚无主义最厉害的是什么?不是马克思主义,是无政府主义,一切都是否定的,政权、党的组织,什么都否定,这就是虚无主义。现在有没有虚无主义呢?有虚无主义,还是有的。虚无主义很可怕,它瓦解民族自信心。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主义不矛盾 当前还有一个问题,党中央提出“打造人类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这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仅是我们的一个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价值观念问题。“普世价值”这个词不好,我们提出“人类共同价值观”。如果现在不承认人类有共同的价值观,那我们国家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那就没有立足之处了。所以既要承认共同命运,共同命运不光是我们的外交理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理念。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肤色,有他的共同价值观的一面,那是什么呢?都想过好生活,都想吃得饱,住得好,儿女受到很好的教育。不承认这个不行!但是你如果用“普世价值”,用宗教的名词,也不妥。要承认人类存在着共同价值观理念,你说对不对?你不承认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那怎么去打造人类的共同命运体呢?那这就矛盾了。 但是另外一方面,不同的国家、民族,在他生衍、发展过程中,他又要有相应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既相应又不相同,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习近平同志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马克思主义不矛盾,是一个发展。我们今天也不必讲要全世界共产主义,就用我们自己国家的名词。秦汉之际有一本《礼记》,《礼记》有一篇就是《礼运篇》,由“据乱世”到“小康”,“小康”再到“大同”。我们现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了中国人感到最亲切的名词——“小康社会”,这样多好。当然全面实现小康有些具体的标准,将来还要走向大同,将来全世界也要走向大同。 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三个认同 现在我觉得我们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三个认同。“认同”不是说简单的同意,而是理性上有深刻的认识。 第一个认识,要认同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 第二,要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中华民族里面有主体民族汉族,还有几十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是民族认同。中国的民族和西方的民族不一样之处在哪里呢?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与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多次融合,华夏族的血液里有少数民族的,少数民族的血液里也有华夏族的。所以我们汉族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没有天然的隔绝,历史上几次民族大融合,血统上也是大融合。民族融合是中华历史上的一大特色,西方没有。这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我们要认同儒学和其他思想文化的创造力和强大的传承力。强大的传承力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它公正,不偏激,它不排斥对人类有益的文化。那么早孔子就提出“和而不同”,而他自己“不语怪力乱神”,很早提出“中庸”之道,“过犹不及”,过头不可取,不及也不足取,不得了啊!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没有偏激性,都以公正的态度对待事物。道家等诸子百家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发展。你说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里面能找到现在中东北非ISIS伊斯兰国那种偏激吗?看人和他不是一个宗教信仰就杀掉,没有!儒家2500多年前就提出“和而不同”,指出要包容,相互吸收相互学习,提出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很不容易。2500多年前孔子能把这些道理用很精练的话归纳出来,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把他讲的话记录下来,几种笔记反复推敲,然后流传下来,到今天我们觉得仍然实用。 最基本的道德是什么?仁者爱人。什么是仁者爱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经过努力,几千年过去了,我们如何把这个信念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都记得住、思想和行动都符合、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要的,不要给别人,都能做到。谁能够想象到,2500多年前我们中国的第一位老师讲的话,今天对大众还适用,还符合我们今天时代的要求,很了不起吧!中华民族是一个公正、不偏激、顾大局(的民族)。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华文化,还用了一个词:中华民族具有“修复力”。什么是修复力呢?我的体会就是《左传》里讲的一个故事,国家有灾难了怎么办?大家来解决这个灾难,“多难兴邦”! 多难能够兴邦,而不是多难必然灭亡, “多难兴邦”就是民族修复力的一个重要命题。还有历史书里写的愚公移山,也是民族修复力的艺术表征。所以我们要往下继承下去。所以习近平讲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立足的根基,它确实是根基。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国家层面、个人层面、社会层面,不仅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有的还借鉴了人类的优秀文化,像法治、平等、自由,必须承认是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特别是西方的那些文化,不能一概否定。 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要发扬起来,为今天的民族复兴服务。而且这些要宣传到使得我们老百姓都能够记在心里才可以。五千年悠久文化,要做文章就可以做这么一大篇,还可以再发挥。这一点抓得准。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有没有不符合我们时代要求的?当然有了!比如等级性,包括儒家,你可以讲“礼”不能否定,但“礼”就是等级,那一种等级性厉害得不得了。还有,过分重视“德”,对“法治”的认识不足。但是今天我们最根本的问题,是使国民公民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要做到的话,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所以着重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的核心理念,十分必要。 新文化运动需要反思,但意义不能否定 凤凰国学:今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年。100年来您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负面影响大不大? 张岂之:当然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推倒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到了1915年袁世凯要称帝,所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就认为过去少了思想文化上的革命。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发现表面宣传孔教的《不忍》杂志,原来是给袁世凯复辟造舆论的,因此将矛头打向它,批孔教。当时还来不及去仔细分辨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哪些不需要。我们不能说完全否定前人这一点,说他们完全错了,错了是有他的历史原因。要找袁世凯复辟的原因在哪里!现在慢慢有些文章出来探讨,公正地对待。当然鲁迅先生当时也讲那样过激的话,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里讲,中国古书里满篇的仁义道德,而仁义道德后面都是两个字:吃人!他甚至给青年开书单子,说中国书最好都不读,有些偏激情绪。而他呢?每天都还要看中国古书。这些都是当时历史造成的。今天也不好说这点历史意义完全是坏的。 这就不去说它了,我们也不必去翻老帐了。比如文革期间,你说林彪和孔子儒学有什么联系没有?再怎么查找不出什么联系来,就是林彪每天都会写几个字,从他的卡片里见到有一个词是”克己复礼”,它究竟意义何在?也不清楚!有人就说,林彪要阴谋篡国夺权,是以孔子的思想为指导的,然后就批孔。批孔怎么起来的,现在也不是太清楚。吴宓先生当时在西南师院教书,要他批孔。他说“我只批林,我远不批孔”,后来把他的腿打断了,他是哈佛的留学生啊。那笔烂账,现在不再去翻了。文革是要彻底否定的。 五四运动那一批仁人志士,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有贡献,虽然胡适先生后来在“全盘西化”方面走得远了一些。我们看历史,对历史上一些曾经走过弯路的一些实际上是正面的人物要多一些原谅,暂时搞不清楚的问题就先放一放,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不能够否定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