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 作者:姜颖 来源:《中州学刊》2015年11期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四月十八日丙午 耶稣2016年5月27日 作者简介:姜颖,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翻译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威海264209;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讲师,哲学博士。济南250100 内容提要:杨简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精于易学,其解易乃是以心学为路径完成的。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外在世界不过是人之本心的呈现形式,世界不过是人心建构的结果,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这是心学思想与经学体系的结合,后世称之为心学易;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对于本源的连接上,二者却具有本质的差异。 关键词:建构性/心学易/义理易学 杨简(1141-1225)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南宋慈溪县人。他师事陆象山,申述心学之义,为南宋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杨简著《杨氏易传》,又著《己易》,《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解《易》惟以人心为主而象数事物皆在所略,甚至谓《系辞》中近取诸身一节为不知道者所伪作”①。他以心学之视野诠释《周易》,以《周易》之架构证成其心学,后世称之为心学易。②杨简心学的特征在于将天地万物归于一心,从而阐明世界的建构性;其易学在于以心融汇象数体系,具体证成这一特征;杨简心学易的建构性特征,与魏晋义理易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杨简心学的建构性特征 杨简承象山之学,倡心外无事。然而他所谓的心,并非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思想意识,而是另有所指,即所谓的本心。杨简所作《象山行状》云:“一夕,某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以答,某忽醒此心之清明,忽醒此心之无始末,忽醒此心之无所不通。”③本心为澄然清明之体,无始无终而超越时间,无所不通而超越空间。如此灵明之本心人人皆具。杨简曰:“能识恻隐之真心,于孺子将入井之时,则何思何虑之妙,人人之所自有也;纯诚洞白之质,人人之所自有也;广大无疆之体,人人之所自有也。”④《孟子》说孺子将入井之时,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此心之发无所依赖,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由此可知,此本心人人皆有。 此本心虽人人皆有,然而由于自私用智故此心不彰。《绝四记》载:“人心自明,人心自灵,意起我立,必固碍塞,始丧其明,始失其灵。孔子日与门弟子从容问答,其谆谆告戒,止绝学者之病,大略有四:曰意,曰必,曰固,曰我。门弟子有一于此,圣人必止绝之。毋者,止绝之辞,知夫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智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故每每随其病之所形,而止绝之,曰毋如此,毋如此。”⑤《论语·子罕》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在杨简看来,意、必、固、我并不是同一序列之物,意为根本而必、固、我为意所衍生。杨简提出,人心本自灵明,因意生而被必、固、我所遮蔽,遂丧失其灵明之体。 对于何谓意,杨简说:“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意之为状,不可胜穷,有利有害,有是有非,有进有退,有虚有实,有多有寡,有散有合,有依有违,有前有后,有上有下,有体有用,有本有末,有此有彼,有动有静,有今有古,若此之类,虽穷日之力,穷年之力,纵说横说,广说备说,不可得而尽。然则心与意奚辨?是二者未始不一,蔽者自不一。一则为心,二则为意;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⑥本心如大海万里澄清,意则如其中波浪有起有灭。大海之波浪千变万化,人心之意亦是千头万绪,利害、是非、进退、虚实、多寡、散合等莫可胜穷。波浪虽然扰动了大海的本体,然而波浪之水与大海之水原本无二。但如果唯认波浪为水,那么无边之大海恰恰为其所忽略。人心之意千头万绪,然而意与本心亦是不二。但如果唯认意为人心,则本心恰恰为其所蔽。如果能识得意与心不二,则本心当下呈现;如果见意而不知意本为心,则本心隐没而以意为心。如果本心发动而不稍曲,则直而为心;若于此时稍一转念,则本心曲而为意。自发心以至于行为无不亨通是则为心,若其间阻滞不通是则为意。本心虽发为万用,然而由于直心用事,则不识不知当下圆成;虽感通无穷,但有为之思虑未尝起用。 大海不扬清波,鼋鼍蛟龙充满其中,纤毫毕现;心不起意,则觉我心无始无终,包括天地。心不起意,唯缘自身,杨简称此为反观。他曾言及在太学循理斋反观时的体验:“某方反观,忽觉洞明无内外,无际畔,三才、万物、万化、万事、幽明、有无,通为一体……元来某心体如此广大,天地有象有形,有际畔,乃在某无际畔之中。”⑦在这次反观之中,他首先洞悟到心之本体无内外、无际畔,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其次觉察到万物一体,而无外乎本心。经过这次体验之后,他与陆象山又有扇讼之公案,对于心之本体广大清明益加确信。《宋元学案·慈湖学案》载:“淳熙元年,母丧去官,营葬车厩,更觉日用酬应,未能无碍。沉思屡日,一事偶触,始大悟变化云为之旨,交错万变,而虚明寂然。”⑧杨简虽在陆象山的点拨下对心之本体确然不疑,然而日用应酬之间,事物纷杂之际,心之本体未能一一通达。他终日在事物上勘验,最终有一日天机触发,方悟一切变化不出虚明既然之心体。至此之后,体用不二,心物相合,其心学宗旨得以完全确立。 杨简教导宋宁宗: 先生曩尝口奏:“陛下自信此心即大道乎?”上曰:“心即是道,略无疑二之色。”问:“日用如何?”上曰:“止学定耳。”先生谓:“定无用学,但不起意,自然静定澄明。”上曰:“日用但不起意而已。”先生赞:“至善至善,不起意则是非贤否自明。”此日复奏:“陛下意念不起,已觉如太虚乎?”上曰:“是如此。”问:“贤否是非已历历明照否?”上言:“朕已照破。”先生曰:“如此则天下幸甚。”⑨ 心即大道也就是心即理,意在表达心外无物的道理,这是心学一派固守的基本原则。宁宗于心学颇有体会,直承有此自心。杨简又问及宁宗日用之间作何功夫,宁宗以学定为答。杨简指出,定学的根本在于不起意,能够不起意则本心呈现,身心自然静定,而是非贤否昭然自明。他进一步对宁宗的功夫进行勘验,指出如果意念不起则心如太虚,这个比喻在于突出本心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超越性;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呈现其中,心若如太虚,则何者为是,何者为非,何人为贤,何人为不贤,无不如明日当空,万物纤毫毕现。这段对话非常扼要地将杨简心学的大要和盘托出:不起意则见本心,见本心则心外无物。 按照我们一般的看法,物在自我之外独立自存。然而在杨简看来,之所以有这种认识,乃是因为常人执着于思虑之心,不能见我之本心。如果能见本心,则万物并非在我之外独立自存,而是本身就在我之中。这样一来,原本坚固的外在世界不过是人之本心的呈现形式,世界不过是人心建构的结果。心学倡言心外无物,世界的建构性只是心外无物这一命题所蕴含的应有之义。 二、杨简心学易对于建构性的证成 杨简精于易学,其解易乃是以心学为路径完成的;由于易言天道,杨简这种解易方式,恰恰以易学为文本反过来证成了其心学所揭示的世界的建构性特征。 《己易》曰:“《易》者,己也,非有他也。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私者裂之,私者自小也。”⑩《易》不单纯是一本书,而是“己”之体现。《易》道天地阴阳之变化,此变化实际上是己之变化。这是因为,天地是我之天地,天地之变化自然是我之变化。人们常常割裂我与天地的这种关系,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到我之本心的无限性。 杨简曰:“夫所以为我者,毋曰血气形貌而已也,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11)《系辞传》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语,这句话显然省略了一个主语,也就是说,一定是某物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种表达方式,昭示了不变者与变化生成者之间的关系。《周易折中》引苏轼之言曰:“天地一物也,阴阳一气也,或为象,或为形,所在之不同,故在云者,明其一也。象者,形之精华发于上者也,形者,象之体质留于下者也。人见其上下,直以为两矣,岂知其未尝不一耶。”(12)苏轼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主语解释为气,由气分化出天象、地形。与苏轼不同,杨简将贯通万物之中的“一”解释为人之性。吾性澄然清明、洞然无际,或成象,或成形,皆吾性之所化。人若不知己性这种清明广大之量,则物我割裂,陷于迷惑不自知的境地。故杨简指出:“惟睹夫苍苍而清明而在上,始能言者,名之曰天。又睹夫隤然而博厚而在下,又名之曰地。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人不自知,而相与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如不自知其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如不自知其为己之耳目鼻口,而曰彼耳目也,彼鼻口也,是无惑乎?”(13)心之清明是为天,心之博厚是为地。人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则往往将天地与我分开,就像人不知己之耳目口鼻属于自身而将之归之外一样,如此便失去了对天地万物及人的本真关系的认知。 《周易》有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在杨简看来,此体系正是对人之本心化成万物的过程及内容的表述。《己易》载:“包牺氏欲形容《易》是己,不可得,画而为 ![]() ![]() ![]() ![]() ![]() ![]() ![]() ![]() ![]() ![]() ![]() ![]() ![]() ![]() ![]() ![]() ![]() 在八卦之中,乾坤为父母卦,震、巽等六卦则为子女卦。杨简依据这套形式指出,六卦皆是人心之变态。“ ![]() ![]() ![]() ![]() ![]() ![]() 人之本心演化出了外在世界,那么反过来,外在世界自然从根源上收归于一心。杨简指出:“坤者,乾之两,非乾之外复有坤也。震、巽、坎、离、艮、兑又乾之交错散殊,非乾之外复有此六物也。”因此,“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而已矣,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乾而已矣。”(21)坤为乾之两,六子为乾之散殊,天地万物皆归于乾。然而,乾亦非心外独立之物,而是“吾之变化也”。杨简借助易之象数形式说明世界皆人心之演化,并不是纯粹出于经典诠释的兴趣,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即以此证成人之本心的无限性、超越性。《己易》说:“不以天地、万物、万化、万理为己,而惟执耳目鼻口四肢为己,是剖吾之全体,而裂取分寸之肤也,是梏于血气,而自私也,自小也,非吾之躯止于六尺七尺而已也。坐井而观天,不知天之大也。坐血气而观己,不知己之广也。”(22)一生为人,即受形体的拘束而认为人心仅是肉身所包括的有限之物。心学派指出,人之本心实具有超越肉身的广大性、永恒性。要想体验到这一境界,必须抛弃血气之限制所产生的自私、自小的观念。而对于易学所展现的天地万物皆属自心的说明,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三、杨简心学易的义理易学根源 要想说明世界统属于一心,关键在于说明千姿百态的万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心为一而万物为多,只有万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一心和万物才具有统合的媒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论证显然涉及了一多关系这一哲学主题。我们认为,杨简在这方面的论证,实有承接王弼义理之学。(23) 杨简称:“乾坤之实未始不一也。不然,则孔子何以曰:予一以贯之。中庸何以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二。天地与人貌象不同而无二道也,五行万化变态不同而无二道也。”(24)至于万物何以为一,杨简做出了详细的论证。《慈湖遗书》载: 众人见天下无非异,圣人见天下无非同。天地之间万物纷扰,万事杂倂,实一物也,而人以为天也、地也、万物也,不可得而一也……圣人之独见,非圣人独立此见也,天地万物之体自未始不一也。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惟人执其途而不知其归,溺其虑而不知其致,夫是以见其末而不见其本,转移于事物而不得其会通……圣人则曰其事同也。今考天地之事,阴阳施生,同于变化,同于造物,谓之同,犹无足甚疑,至于男女断然不可以为一人,圣人将以明未始不一之理,则亦有可指之机,曰其志未始不通也……举天下万物,如鸢之飞至于戾天,鱼之跃乃不离于渊,孰知鸢之所以飞者,即鱼之所以跃者也。林木之乔耸,砌草之纤短判然……孰知夫木之所以为乔而耸者,即草之所以纤而短者也。苟于此而犹有疑,则试原其始,木之未芽、草之未甲,木果有异于草,草果有异于木乎?(25) 杨简开篇指出,众人与圣人的区别在于前者见万物之异,而后者见万物之同。圣人对于万物之同的理解并不是主观臆见,而是见到了万物未始异的本体。众人不能见到万物之同,主要在于执着于差异,陷溺于思虑。基于这一点,杨简对于万物之同做了多层次的论证:第一,论证天地相同。天在上,地在下,二者相距玄远。然而天有其象,地有其形,天象地形在变化上,在被创造上是同一的。第二,论证男女相同。万物固然可以因其同处、同化、同造而称其同,但男女等相反之物又何以具有同一性呢?杨简认为,男女从形态相貌上固然不可以为一人,但是其志则通而为一,从这一点上二者获得了同一性。第三,论证鱼鸢相同。天下万物,鸢飞鱼跃,各有其性,貌似不同,但二者之同体现在之所以飞,之所以跃的本体之上。关于这一点,杨简在《己易》中曾指出,耳目口鼻各有不同,然而耳目口鼻功用之所以能够发挥,其内在的本源则具有一致性。第四,论证木草相同。木与草体性悬绝,然而从种子的角度看,二者显然是一致的。 杨简的论证存在诸多可商榷之处,但是他试图找出万物同一之处,则是对一多关系这一主题的探讨。在哲学史上,明确对一多关系进行探讨的,当数魏晋王弼等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