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欧阳辉纯】文化传承视野中朱熹忠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文化传承视野中朱熹忠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者:欧阳辉纯
    来源:原载语 《道德与文明》2017年第3期,有删改
    时间:孔子二五六八年岁次丁酉四月廿九日辛亥
               耶稣2017年5月24日
    摘要:朱熹为儒家忠德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他在保持忠德原有内涵的同时,将忠德的内涵扩大为“正人”和“正己”两个方面,并将忠德的范畴拓展为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的个体之忠、家庭之忠、社会之忠、职业之忠和爱国之忠。其当代价值主要有:有利于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利于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精神。朱熹的忠德思想对我国现代文化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我们应当在文化传承中批判地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朱熹;忠德思想;当代价值
    【正文】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1]。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对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的继承发展。那么,朱熹忠德的内涵是什么,我们在建设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看待和批判地汲取朱熹的忠德思想。这是本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一、尽心之忠:朱熹忠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忠经》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3]可见,忠德是儒家思想重要的范畴之一。儒家把忠德当成是“六德”之一,“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2]《左传》还把“忠”列为“八元”之首。“八元”即“忠肃共懿,宣慈惠和”。[3]也有称“忠”为“四教”之一,即“文,行,忠,信”。[4]《左传·文公十八年》把“忠”和“孝、敬、信”都看作是“吉德”。[5]418有时候儒家也把“忠”当作“仁”来看待,认为是全德。《左传》说:“忠为令德”。[4]1016可以说,儒家“忠德”的内涵丰富多彩,这正如孔祥林先生所说的那样,儒家把品德高尚的人被称为忠人、忠士、忠友,死后被称为忠魂、忠灵、忠骸、忠骨,优秀的品格被称为忠介、忠良、忠孝、忠公、忠允、忠正、忠壮、忠勇、忠直、忠果、忠厚、忠固、忠恪、忠劲、忠贞、忠耿、忠廉、忠义、忠勤、忠敏、忠惠、忠敬、忠肃、忠谨、忠恕、忠信、忠粹、忠俭、忠贤……几乎人类的一切美德都可以和“忠”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忠”在中华民族心目中近乎是第一美德。[6]
    朱熹的忠德思想是对传统儒家忠德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忠德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正人”。朱熹说:“忠,只是实心,直是真实不伪。”[7]还说:“孺子以尹公正人,知其取友心正。”[5]296“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于正人”[5]311,“一时正人皆已出去,今全无一好人在朝。”[7]3182二是“尽己”。朱熹说:“一心之谓诚,尽心之谓忠。诚是心之本主,忠又是诚之用处。用者,只是心中微见得用。”[7]486-487还说“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5]48忠是“正人”和“尽己”,是一种“实心”,是“不伪”。
    可以说,朱熹的忠德思想走出了由唐宋五代时期“忠德的迷失”、“社会的迷失”、“价值的迷失”所构成的“意义的危机”的困境,构建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忠德价值系统,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修己安人、去私进德提供了价值依据和道德信念。
    二、个体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
    英国19世纪著名的伦理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如果幸运的话,还会剩下一些这样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只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获得拯救。”[8]
    忠德是社会伦理的重要规范,它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提供了智力支持。忠德是朱熹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朱熹说:“‘诚’字以心之全体而言,‘忠’字以其应事接物而言,此义理之本名也。”[7]103他在解释《孟子》“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寇退则反,殆于不可”之“忠且敬”的时候,就是用“忠”来解释。朱熹说:“忠敬,言武城之大夫事曾子,忠诚恭敬也。”[5]300因为,在朱熹的忠德思想中,忠诚与忠德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行文的方便和表述的灵活,有时候我们把忠德说成是忠诚。总之,在朱熹看来,忠德就是“圣人之德”,是属于“天之道”,是与“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当前,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努力。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和道德智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西方赞誉中国为“没有先例的崛起”。
    但是社会上还是存在一些道德缺失的人。一些人缺乏忠德之心,平时不注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技术能力,一味地依赖父母、亲戚和朋友,自己不思进取,好吃懒做,虚伪自私,精神懈怠,萎靡不振。
    一些人因为不思进取,生活没有目标,得过且过,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堕落生活。还有一些人平时不注意加强自己的忠德修养的提升,畏惧困难,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感觉生活无聊、空虚,觉得人生不如意,活着没意义,就吸毒慢性自杀,或者干脆投湖自杀、卧轨自杀,跳楼自杀。他们给亲人带来了极大的伤痛,给社会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我国的自杀调查数据显示,如果有4个男人自杀,就同时有5个女人自杀,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除了自杀成功者,中国每年还有约200万的自杀未遂者。每1人自杀就会对周围的5个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10]这对社会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朱熹认为,忠德是“圣人之德”,是至善,是一个责任伦理。自杀是一个人逃避责任的一个方式。一个正常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是不会自杀的。朱熹强调忠德之人,就是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一个人应当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人为了逃避责任就自杀,那么,这是对父母、家人的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不负责。这是不忠不孝的表现。朱熹说:“孝而不诚于孝则无孝,弟而不诚于弟则无弟。”[7]1580还说:“须是表里皆实,无一毫之伪,然后有以为进德之地,德方日新矣。”[7]1719一个人只有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进取,奋勇前进,才能为家人和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能做到“仁以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11]
    因此,朱熹的忠德思想对提高人们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人们的意志力和道德智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家庭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促进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家庭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夫妻要相互忠诚,否则,既是对夫妻忠诚的最大伤害,也是对爱情本身的巨大伤害。
    不注意自身忠德修养的提升,不思进取,在金钱、权利和色欲面前失去控制。必然会破坏夫妻感情,影响家庭的稳定,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也极为有害。德国学者赖默尔格·罗尼迈尔(Reimer Gronemeyer)说:“爱情,不掌握在心理医生手中,也不存在于互助小组里;爱情,不是商品,不可估价;爱情,不是为了粉饰自我,而是为了让他人更美丽。”[9]142资料显示:1980年离婚率为0.7%,1995年离婚率为1.8%,而到2005年,我国离婚率高达27.3%。[9]142我国的离婚率正在不断上升,这应当引起警惕。
    当然,离婚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解放程度。离婚对一些不幸福的婚姻主体,是一种解脱。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离婚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全社会的离婚率都在不断上升,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婚姻双方主体对婚姻本身的藐视和轻率。
    《周易》说:“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12]《礼记》说:“敬慎、重正,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13]朱熹也强调“圣人为人伦之至”[7]854人生天地之间,要做到尽人伦。虽然凡夫俗子,不能完全做到“尽人伦之至”,“化成天下”。婚姻不是儿戏,而是人生大事。轻言结婚,是草率的表现,轻言离婚,也是不忠诚的、不负责任的表现。由此可见,朱熹的忠德对于家庭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价值。
    四、社会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忠德是社会人际关系和谐的纽带,也是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我们不能放弃“进学修德”之忠,要努力做到成贤成圣,最后做到“尽人伦之至”。朱熹引用程颢的话说:“俾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下而可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14]人对社会和职业的忠德“可学而至”,更非天生,成败与否,则与道德主体的自我修为有关。
    传统的道德规范有的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现代化转化和发展。西方的伦理道德规范,引入中国,有的不适应中国本土文化,出现“水土不服”。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因为建立的时间不长,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某种程度上,社会一些领域产生了“道德真空”。同时,由于极端利己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影响,一些人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把持不住,不能保持自己的道德理性,开始放弃自己的原则,产生了坑蒙拐骗的想法和行动。这对人际之间正常的交往产生极大的伤害。
    人是群体性的动物,“有力疾者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15],助人为乐、拾金不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都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准则。但是现在却变得“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这些都给人际正常的交往带来困扰。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人人不忠,人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如果“医善吮人之伤,……利所加。……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17],人与人之间没有起码的忠心和仁义道德,人人自危,正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秩序就会崩溃。
    忠德维持着社会的正常交往,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朱熹忠德思想的价值就是在人际交往中,由自我不断走向他人,帮助他人,成就他人,最后实现自我价值和他人价值的超越。朱熹的忠德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得到多少而在于你付出多少。这正如法国著名伦理学家居友所说,人常常需要超出自己走向他人,一个正常的成熟的人都有着多余自己的痛苦所需要的眼泪,也都有着多余自己的幸福所证实的更多的欢乐。人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因为过分的悲观可能是一种为生活的不幸所严重伤害了的道德情感的不健康的过度刺激的症候;相反,盲目的乐观却常常表明着对一切道德情感的一种无动于衷和麻木不仁。[16]所以,朱熹的忠德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
    五、职业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职业道德的提升与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通过市场调节对资源进行配置,同时道德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因为市场经济不是纯客观的市场,而是人的市场,是人生产产品、流通、交易,最后是人在消费。离开人,市场是不存在的。而道德是人的道德,人是不能离开道德而生存的,否则,不仅市场无法存在,连人的生存都会成问题。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在保护市场秩序和市场交易的正常运行,但是,人是决定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行。而且,再完善的法律也有疏漏的地方,因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总是先于法律条文。再完善的法律也有滞后于市场实践的时候。法律不是市场的灵丹妙药。在市场经济中,忠德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各行各业的工作,都需要有充满敬业精神和忠德的态度,需要我们投入忠诚和善意。只有这样市场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才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乐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加强忠德教育的原因。对自己职业的忠诚,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是我们应当具有的工作态度,也是一个忠德的员工应当具有的德性。朱熹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7]2878因此,忠诚(忠德)不仅是人的美德,更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只有具有忠德的工作态度,只有怀有忠德素养的员工,只有拥有忠德的职业精神,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实,从事职业工作,就是在做人。做人首先就是立德。在职业分工中,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忠。在市场经济中,员工不忠,生产或者销售劣质产品,不仅自己“丧其德而增人怨”,而且还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严惩。
    由此可见,忠德对员工、企业和市场是何其重要。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17]朱熹的忠德要求我们忠心立德为本,进德修业,修己安人,致知力行,最后达到拔本塞源的道德境界。因此,朱熹的忠德思想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学习忠德,懂得忠德,尤其是我们的党员员工,更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随时随地要体现出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的态度和行为。毛泽东同志说:“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是襟怀坦白,忠实,积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以个人利益服从革命利益;无论何时何地,坚持正确的原则,同一切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作不疲倦的斗争,用以巩固党的集体生活,巩固党和群众的联系;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18]
    忠德是职业人的立身之本,是企业和事业机关单位的立业之本,也是国家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立国之本。需要全体市场参与者和市场主体,提高自己的忠德修养和忠德境界,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通过市场交易,为广大人民服务,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六、爱国之忠:朱熹忠德思想有利于提升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光荣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感召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如苏武、戚继光、林则徐、陈天华等。这些人都是公忠爱国的典范,值得现代人敬仰和学习。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2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朱熹的忠德思想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张岱年也说:“在社会主义时代,爱国主义应是道德的第一原则,这一行为规范仍可用‘忠’来表示。为了区别于忠于个人的忠,可以称为公忠。……公忠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20]
    爱国精神属于中国民族精神的核心部分,它强调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强调激发民族志气,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朱熹在解释“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时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6]72朱熹从“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角度,对“一”做了精彩解释。这种“一”就是忠。无论是“圣人之忠、贤者之忠、学者之忠与众人之忠。”[26]尽心尽力为国为民,爱国则是忠德的第一要素,也是忠德亘古不变的核心价值。
    如果我们忽视朱熹的忠德思想,可能就会失去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论资源,这对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朱熹的忠德思想,将其合理的因素转化为可以为当代利用的思想资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信、敬业奉献。”这是继承忠德的合理的道德价值,是对传统忠德(包括朱熹的忠德思想)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的典范。
    可以说,“儒家这种‘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源远流长,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人们逐渐形成‘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强调了个体对社会责任,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努力为国家的建设而奋斗不息。”[22]朱熹的忠德的爱国主义内涵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儒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朱熹为儒家忠德思想做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在保持忠德原始内涵的同时,将忠德的内涵拓展为具有广泛的、普遍意义的个体之忠、家庭之忠、社会之忠、职业之忠和爱国之忠。换言之,朱熹把忠的政治道德规范发展创新为人们的一种普遍德性,即成为众德的基础,具有“仁”一样的价值和价值承载功能,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宗羲.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6:1495.
    [2]忠经·孝经[M].卢付林译注.武汉:崇文书局,2007:3.
    [3]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156.
    [4]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418.
    [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296.
    [6]孔祥林.孔子“忠”的意义及其当代价值[J].孔子研究,2003(4):72.
    [7]黎靖德.朱熹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358.
    [8][英]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刘曙光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
    出版社,1999:20-30.
    [9]陈金华.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应用伦理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03.
    [10]鲁迅.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22.
    [11][德]赖默尔格·罗尼迈尔.21世纪的十诫:新时代的道德与伦理[M].梁晶晶、陈群译,李雪涛校,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3.
    [12]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281.
    [13]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山海古籍出版社,2004:817.
    [14]张京华.近思录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10:695.
    [15]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96.
    [16]欧阳辉纯.理念与行为的统一:中国伦理思想论集[M].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5:83.
    [1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48.
    [1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1.
    [19]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
    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J].孔子研究,2014(5):6.
    [20]张岱年.试论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建设[J].道德与文明,1992(3):3.
    [21]赵炎才.中国传统忠德基本特征历史透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7.
    [22]欧阳辉纯.爱国主义精神发展中儒家忠德思想的价值分析[J].桂海论丛,2014(2):2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