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米湾】如何理解牟宗三先生提出的“实有层”和“作用层”——与吴志威等在“绿洲学园”微信群的交流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王瑞昌

    作者简介:王瑞昌,字乃徵,号米湾,西元一九六四年生,河南鲁阳人,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长期主讲儒学经典及中国哲学于高校及民间公益文化机构。曾访学北美、台湾,研习人文,传播儒学及中国文化。著有《陈确评传》《追望儒风》等。
    

    如何理解牟宗三先生提出的“实有层”和“作用层”
    ——与吴志威等在“绿洲学园”微信群的交流
    作者:米湾
    记录者:吴志威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首发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月廿九日庚申
                 耶稣2015年12月10日
    编者按:此文为首都经贸大学王瑞昌教授12月10日在“绿洲学园”微信群指导学生吴志威等人就如何理解牟宗三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实有层”、“作用层”两个概念的发言交流整理记录,非常精彩,对于把握中国哲学的核心观念问题极有帮助,现发于此,以供大家学习和讨论。
     
    

     
    

    成章(吴志威):
    老师,昨日看牟先生的《中国哲学十九讲》,其中有作用层、实有层之划分,不甚明白。还有,两者是从何思路来作的划分呢? 请老师方便时解答。
    小土庸2(孟思彤):
    一起学习如何?我也想听。
    米湾:
    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明白了之后,中国哲学中的许多疑惑就豁然开朗了。
    成章:
    好,期待老师的解答。
    米湾:
    吃米饭吃饱了肚子,很实在,此即“实有层”;禅家话头“终日吃饭,不曾咬着一粒米”,此即“作用层”。实有层,相当于本体论;作用层,相当于方法论,境界论。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就是指作用层而言者。
    小土庸2:
    嗯,“为善去恶”,是指“实有层”?
    米湾:
    作用层就是如何表现实有而言的。“为善去恶”,是功夫,是对“道”的表现,还是“作用层”上的事。不过,“为善去恶”中的“善恶”,便属于“实有层”了。世界上有“善”有“恶”,“善”是实实在在,在那里存在着的,是real,所以是实有层。
    小土庸2:
    成章,可否节选一段关于实用层和作用层的原文?多谢。
    米湾:
    但是,你为善去恶的时候,尤其达到很高境界之后,为善去恶,都是出于自然而然的,是处于“无心插柳”的状态,毫无造作,就是作用层上的“无善无恶”了。
    小土庸2:
    是。
    米湾:
    无心插柳,就是无善无恶了。虽然无心插柳,但是,客观上讲,别人能看见你插在那里的实实在的柳树。柳树是真柳树,所以是实有。插柳无心,是作用; 岸柳成荫,是实有。“作用”就是表现,是从主观上讲的;实有,是从客观上讲的。这是简单的比喻。用在哲学上,当然复杂,需要反复思考,才能得其究竟。佛教讲“无善无恶”,可以是从“作用层”说的,也可以是从“实有层”说的,而儒家讲“无善无恶”,则只是从作用层说的。佛教不仅说“无心插柳”,而且也说“柳树是空”;儒家说“无心插柳”,但是却说“柳树是实”。这就是儒佛区别所在。
    所以儒家和佛教,根本上讲,是很不同的。虽然都有“无善无恶”的说法,但儒家只从作用层说。关于此点,可参本人《论刘蕺山的“无善无恶’思想》一文,网上有。所以牟先生说佛教、道家是“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以此。境界形态,就是从作用层说。
    小土庸2:
    老师那篇文章的提要:在王学中,“无善无恶”之说有两义:一是对本体“至善”之遮诠,一是指化境上的无执。以此两义来衡量蕺山的思想,可发现蕺山具有丰富的“无善无恶”思想。虽然他有不少言论是批评此说的,但若对其进行仔细审视,可知它们均未切中“无善无恶”说的本义。这些批评是在王学末流之弊的当下刺激下有为而发的,而非称理而谈。若称理而谈,蕺山是极力主张“无善无恶”之说的。此点可以印证蕺山与其师许敬菴及东林诸儒不同,其学在性质上属王学。
     
    米湾:
    一时不明白,也没关系。先慢慢看。
    小土庸2:
    好。
    米湾:
    泰州学派,最喜欢讲作用层,所以常被误解为禅学,王阳明也常被误解为禅学。就是因为不明白作用层、实有层之分,把王学误解为禅学了。
    小土庸2:
    老师 那您看如何将禅学和王学区别来看呢?
    米湾:
    有区别啊,上面说的就是。很多搞哲学的,搞中国哲学的,实际上也是糊里糊涂。
    小土庸2:
    哦,好简略。哈哈。
    米湾:
    这问题本来太复杂,无法网上说得太彻底。
    小土庸2:
    但应该了解面貌了。
    米湾:
    仔细读点佛典、儒典,深入思考,慢慢就明白了。不到火候,说说也不易明白。
    小土庸2:
    明白。
    米湾:
    不过思彤似乎已见大意了。
    小土庸2:
    还好,一点点摸索、寻找。
    米湾:
    是,只能逐步摸索。
    小土庸2:
    嗯, 不着急懂得,也不着急找到。但相信总会走向懂得。
    米湾:
    我也是到了三十岁才明白。
    小土庸2:
    嗯。
    米湾:
    思前想后,寝食难安。有这个过程。国学方面,看梁启超先生的书入门比较方便;哲学方面的,看牟宗三先生的。
    小土庸2:
    啊,这样。明白了,明白了!谢谢老师。
    米湾:
    西方哲学,看笛卡尔作入门。
    小土庸2:
    明白,这些点很重要,真的需要有老师指点 。
    米湾:
    然后看洛克的、贝克莱、休谟的。下面才能看康德的。我是先看贝克莱的《视觉新论》,深受启发。为学如开山,实甚艰苦。
    小土庸2:
    嗯。
    成章:
     刚才在忙,谢谢老师的耐心解答和指点,我好好琢磨琢磨。思彤,这是《中国哲学十九讲》中“道之‘作用的表象’”一讲的末尾,实在很难理解,现粘贴至此:
    有一次王阳明和两个大弟子王龙溪和钱绪山夜谈。王阳明说:“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一有心统统都是幻相,无心的时候统统都是实的。但他接着又说:“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这两句不是与前两句冲突吗?一般人一看到这个话,又说这是佛老,非圣人之道,圣人没讲过这种话。
  
    这两种相反的话语,明明属于两层。“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这是属于哪一层?“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这又属于哪一层?
  
    “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这是从实有层上讲。有心即肯定良知,良知是心,有良知的地方都是实的,没有良知的地方,则都是虚幻的,从有(being)变成非有(nonbeing),这是根据中庸的话讲的。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体所在才有物;诚体一被拿掉,万物就没有了。“有心”这是对良知本心的肯定,是实有层上的话,有良知在那儿贯穿,良知所到之处,一切都是实在的。把良知这个本体拿掉,一切都变成虚幻,就是无根、无本。这岂不与中庸言“不诚无物”一样吗?这是实有层上的话。
  
    但他又说:“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这是作用层次上的话。有造作之心,有意之心,都不是从良知发的,所以你讲的都是假的,这叫做“有心俱是幻”。对于“有心俱是幻”,那么你最好是无心,这个无心并不是实有层次上对心的否定。这个无心就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那个“无”,就是“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那个“无”。这就是老子说的“无”。这里明明是两层,这是我们现在的讲法。当时钱绪山根本听不懂,想了好久还是不懂。王龙溪聪明,他一下就领悟了。“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王龙溪说这句话是“从本体说工夫”。“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这是“从工夫说本体”,工夫不是作用吗?“从工夫说本体”就是老子的“正言若反”。
  
    讲道家,主要是讲这三次。先讲道家主要的基本观念,然后讲道家是纵者横讲,就是上一次讲的。今天主要是说明作用层和实有层的不同。道家只有作用层,没有实有层。儒家两层都有,佛教也两层都有。道家只有一层,以作用层上所显示的“无”作为本体,两层不分,合而为一。因此道家可以和佛教相通,显出一个共法,最有普遍性,大家都可以说。后来在这个地方成为一个禁忌,我们要把这个忌讳解掉,我们认为这并不妨碍圣人之道。
  
    我们对道家大概就讲这三次。你们自己看看老庄的书,消化一下,就可了解道家系统性格如何必须这样规定,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智慧,讲“特质”,就要注意这些地方,如果当一个学问看,它就是一个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这也需要对西方那些形而上学有一个了解,了解了就可看出它们之不同,这是一种简别,一种批判性的考查,这种功夫是需要的,要不然就是混滥。这种混滥会把中国哲学讲坏。
    小土庸2:
    谢谢成章。
    米湾:
    我前面讲的无心插柳之喻,和牟先生的意思正好吻合。牟先生上面这些话,要理解透彻,需要反复琢磨。“有心俱是幻,无心俱是实,这是属于哪一层?”作用层也;“有心俱是实,无心俱是幻,这又属于哪一层?”实有层也。
    “纵者横讲”是什么意思? 纵者:本体论,实有层上的“实有”。 横者:境界上、功夫论上、作用层上的状态。纵者是天道化生万物,有形上、形下之垂直向度,所以是“纵者”。
    本体论,讲道与万物关系,天道化生万物,有形上形下之垂直向度,是纵者。境界论,是从主观角度看万物,如“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万物森然,一片平坦,所以是“横者”。
    “纵者横讲”,就是本来是纵的东西、本体论,用横的方法来讲。也就是从作用层来讲实有层,把两者合二为一了。把纵的本体论纳入横的境界论,结果只有“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纵者横讲,是一个混淆两层的错误讲法。道家就犯了这个错误。道家没有了实有层,就成了空空荡荡的作用层,所以道家尚“清”,如白开水一样,没有营养。没有营养,就致使社会道德、人伦关系之肌体枯萎掉了。所以道家如洗涤剂,把社会生活中的虚伪造作冲洗掉了,这是其好处。但是把营养成分,也冲刷没了,这是其弊端。
    “因此道家可以和佛教相通,显出一个共法,最有普遍性,大家都可以说。后来在这个地方成为一个禁忌,我们要把这个忌讳解掉,我们认为这并不妨碍圣人之道。”
    ——牟先生说的这个“共法”就是“无善无恶”的境界。有些儒家学者把这个当成禁忌,认为儒者不能讲“无善无恶”,牟先生则认为,这个禁忌没有必要。言下之意,儒释道都有个境界上的“无善无恶”。所以,不仅道家讲“无为而治”,前天读书会上我们发现孔子也讲“无为而治”。
    杨纯
    但是,这个对于道、儒,这“无为”等说法同样是“虚位”吧?
    米湾:
    是的,“无为”、“无善无恶”等,对儒释道来说,可以说也是韩愈在《原道》中所说的“虚位”。
    读书会上,我们讨论到最后,认为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一个高级的、艺术性的“大治”。因此“无为而治”是技术高超的治理方式,也就是高的治理境界了!
    打个比方。演奏音乐,什么时候演奏得最好?就是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忘情演奏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无为”,是高级的“作用”,即表现。也就是音乐“作用”、表现之极致。因此,也可以这么套用王阳明的说法:“有音乐俱是幻,无音乐俱是实”。心中塞着乐谱,紧张僵硬地注意着姿势,这是“有音乐”。但是这种状态下音乐表现得好不好?当然是差得很,所以是“幻”。幻者,不真实也。这是从“作用层”说的音乐表演。
    从实有层上说:“有音乐俱是实,无音乐俱是幻”。演奏音乐的时候,精神没有灌注其中,没有真情实感,则其演奏的结果一点不能打动人,没有感染力,不是“幻”么?
    佛教禅学翻来覆去,就弄这些玩意儿。弄明白了,就好理解,不被其迷惑了。佛教的复杂地方,是讲万物之“空”。缘起性空,还有唯识学的分析。
    成章:
     刚拜读了老师的讲解,老师把理解牟先生的几个关键点分析得很透彻,虽然学生理解得不是很透彻,还要仔细揣摩。不过,老师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划分,“作用层”、“实有层”的划分,对于我们理解很多面相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方面到底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划分的?从何而来,为何是这两个,而不是其他的三四五六?
    米湾:
    划分这个的根据,根本上讲是“天人”关系,还有主观、客观的关系、本体与功夫的关系。因为只有这两个层面,所以只能是二分。
    成章:
    我们不是常说三才之道吗?天地人,为何只有“天人”?
    米湾:
    《周易》上讲“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即天人关系。三才之道,不论是地,还是天,都是广义的天、客观。所以有个“天地”这个词,表示广义的天,或客观,或实有层。
    成章:
    是成内外了?
    米湾:
    与内外有关系。或者这么说:两分是基于“道”和“德”。道是实有层,德是作用层。
    成章:
    阴阳处在实有层?
    米湾:
    道者,天下之公;德者,得之于己者。阴阳概念可以到处用,如果从太极两仪意义上讲,阴阳二气是客观存在,当然是实有层。但是,主观上有动静之分,也可以说是阴阳。所以两层划分,不是从阴阳着眼的,是从“道”和“德”着眼的。
    成章:
    可人乃禀阴阳二气而成,此身乃实有层,此心乃作用层,二者岂不支离了?
    米湾:
    人有肉体气质,但是因为是“人身难得”之“人身”,经过修道,到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时,则肉体被精神渗透,也不是外在的物体了。人的身体是实有层,当它被心自由支配时,就是作用层了。如果没有身体气质,则也谈不上作用层。人就是因为有身体,需要修炼,需要修德,才谈到作用层。
    成章:
    这是肯定人道。
    米湾:
    如果是纯粹的无限心,则本身就是天道,不存在作用的恰当与否的问题了。作用层,就是因为有肉体,有障碍,所以有作用的问题。你之所以问这问题,还是由于对“作用层”、“实有层”的区分了解不透彻。作用得好,是境界高,功夫已到家。作用得不好,是境界底,功夫差。
    成章:
    很是难理解,理清,学生惭愧。
    米湾:
    天人关系。“天命之谓性”,“尽心知性知天”,此亦天人关系。人,包括人心和人身,所以尽天道者。“尽”的程度,就是“德”。德有高低,也就是作用得有好有不好。
    成章:
    实有层指天,作用层指人?
    米湾:
    这样说不准确。作用层指人对天道的表现、落实、实践、体验程度。如果单纯是指人的肉体,则肉体也是实有层。
    成章:
    对,刚才我就有这点疑惑。
    米湾:
    如果是指人身对天道的表现,即孟子所谓“践形”,则是作用层。比如说,言行举止本身是实有层,从言行举止表现天道的角度上说,则是作用层。
    成章:
    这样看来,还是充分注重个人精神的行道,非常纯正。
    米湾:
    对。这么说:人身如果把它当成生理上的东西,则是实有层。如果把它当成天道的表现,则是作用层。
    成章:
    了不起!
    米湾:
    所谓“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这个和,就是作用层。中节不中节,就是合道不合道。
    刘子琼:
    想到之前提到的“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米湾:
    这就是“作用”!
    成章:
    算是了解一点点了,谢谢老师。
    米湾:
    “自诚明,谓之性”; “自明诚 谓之教”。前者是就实有层说,后者是就作用层说。从天到人,是实有层; 从人回到天,是作用层。周子“复归于无极”,就是作用上的“无极而太极”、“无善无恶”了。“无善无恶”,是只有修养境界极高的人,才能接近的境界。所以,一般人,不宜多玩弄“无善无恶”的说法,所以王阳明不轻易以此教人。
    比如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也是作用层。它只是说了个境界,并不是切实的教法。神秀的“时时勤拂拭”才是教法。老是玩弄“本来无一物”,“无善无恶”这些说法,就油滑了。玩禅学的人,喜欢摆弄这些字眼,现在深感其可厌。
    成章:
    老师,但是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人的心智来自实有层的身体,来自各脑细胞的活动,或者说此心依托于此身。我的问题是,老师您能从实有层、作用层的角度,细细分析一下个人身心的关系吗?身体禀阴阳二气而成,此心呢?
    米湾:
    儒家哲学上的身心关系,不同于现在科学上的身心关系。
    成章:
    我就是于此有困惑。
    米湾:
    儒家哲学上的“心”,只能是本心,良知。不是阴阳二气抟成,是太极所成。
    成章:
    从何而来?
    米湾:
    孟子说得清楚:“此天之所与我者也。”但是,不是二气抟成的。
    成章:
    “天降衷于民”,这个“衷”也是心吗?      
    米湾:
    对。是太极本体在心中直接呈现。所以良知就是天,我心即是宇宙。
    成章:
    哦,是这样理解啊!
    米湾:
    王阳明说良知即天,这不是比喻,是实实在在的。朱子说“性即理”,也是这意思。读读陆象山,王阳明,就可见他们反复这么强调。关于此,可参《追望儒风》中的“儒家的人极之学”一篇。
    成章:
    那这太极呈现之心、或天降之心就在身体扎根。由于气质所偏,便需要修,复归其初。不知可不可以这么理解?问题是怎么扎根的,其中很是模糊。
    米湾:
    理解得对。怎么扎根?这就是神秘,人不可知其具体程序。这就是信仰,就是儒教的根本核心,就相当于灵魂一样,无法确切知道其细节过程。印象中牟宗三先生《中国哲学的特质》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讲解。
    就先讲到这里。慢慢理会。
    成章:
    好的,谢谢老师耐心讲解,学生回头好好体会。
    责任编辑:成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