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说命》析义 作者:张文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典书院教师) 来源:《上海文化》2011.3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四月十四日丁未 耶稣2015年5月31日 大约在四、五年前,我和周克希先生讨论文学翻译。蒙周克希先生垂询,读些什么古书可以提高文字水平,当时我尝试推荐的是《尚书》和《史记》。《史记》的文章雄深雅健(《新唐书•柳宗元传》引韩愈语),其气魄可以相配普鲁斯特。然而真正增加这支笔的力量,我以为还必须上出于《尚书》。《尚书》的文辞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读起来很艰涩,然而其中每个字都有分量。读这样的书,好比在腿上绑着沙袋练奔跑,一旦解下沙袋,就可以健步如飞了。《史记》引用《尚书》,往往会改得平易一些,这也就是经与史的不同。 当然比起文字而言,更重要的是内容。《尚书》始于上古,编定于东晋末,对中华学术起过大影响。清代的考证于功力可取,结论还可以再深入、再斟酌。再深入指对今古文的真伪,还可以结合出土材料,作出进一步考证。再斟酌指即使清代的考证完全成立,伪古文《尚书》还是可以看作东晋时有渊源的辑佚书。清代的考证结论,是伪古文由抄撮先秦诸书而成,但是这恰好说明它的来源不全伪。把清代的考证倒过来看,就一点问题也没有了。如果真有人能伪作古文《尚书》,作伪者可以看成大才子。今文《尚书》一般认为是真的,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当初伏生献书时就有残缺,派晁错去传抄时,据说由于方言隔阂,又听错了不少(《汉书•儒林传》注引卫宏《定古文尚书序》)。《尚书》有些部分确实比较难,王国维就说自己有很多地方没有读懂(《观堂集林•与友人论〈诗〉〈书〉中成语书》:“以弟之愚暗,于《书》所不能解者殆十之五,于《诗》亦十之一二。”)。然而,所谓读书但观大体,如果大体得到了,没有读懂的字句,阙疑即可。伪古文《尚书》的伪不伪,和它的内容好不好是两回事。伪古文《尚书》在东晋时出现,有对抗佛教传入的意味。而今天重温包括伪古文在内的《尚书》,对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理解我们的生存根基,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以为,今天读《尚书》的关键,在于找出作《书》者的当下,孔子删《书》的当下,以及搜拾今文以及编纂伪古文的当下,最后达到现在的当下。世界上最古也最新的是人生和人心,理解此内容必须贯通古今,而《尚书》可以作为部分的印证。历史上经学的最大功绩之一,就是保存了古代的文献。海德格尔关于历史有两个概念,一是Historie,一是Geschichte。前者是被记录下来的历史,是“显”出的历史,而非本真的历史。本真的、真实发生的历史是亦显亦隐的,和命运相关的(《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334页,注一)。从Historie而言,《尚书》早已过去而且已经死亡。从Geschichte而言,《尚书》至今还活着。就是这本难懂的书,可以发挥古为今用的作用。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 柏拉图《第七封信》:“只有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否则世界的灾祸难以避免。”(亦见《理想国》499b-c,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251页)高宗武丁和傅说,历史中的圣君贤相,治理殷商中兴,古人深信不疑。本篇所述内容是否属实,虽然不能最后确定,至少可以看成思想性的文献,讨论哲人和王的关系。“高宗梦得说”,高宗为何而梦?原因在于王思哲学家。正因为心心念念地想,所以会出现此梦。百工就是百官,工的字形在于接通天地,官的作用在于接通最高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百工不知道治国的总纲,没有经过梳理,完不成居间的传导关系。求诸野和得诸傅岩,说明此人不在朝。傅岩,地名。 此节是《书》序,揭示整篇的大纲。 说命 《说命》为本篇题目。全文共三篇,上篇高宗对傅说,中篇傅说对高宗,下篇傅说论学。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 在先秦文献中,此节有多处记载,《论语•宪问》亦有所论及。“王宅忧”,高宗居父亲之丧。“亮阴三祀”,把政事委托给冢宰,默而不言三年。《尔雅•释天》:“夏曰祀,周曰年。”“既免丧,其惟弗言。”弗言有三层意思,一、不说话。二、不主动说话。三、不发布政令。于字形“君”从尹下之口,亦即掌握话语权(或解释权)之人。古罗马独裁官狄克推多(Dictator),其字根dic就是说话或者发布政令,“狄克推多”就是命令他人的人。又字形“尹”为手持权杖,可比较象征独裁官权力的“棒斧”。居丧三年应该不言,但是居丧结束了还是不言,为什么呢?这就构成了悬念。 以人际交往而论,言就是彼此间的互相交流,而交流也就是供养。《说文解字》:“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段玉裁注引郑注《大司乐》曰:“发端曰言,答述曰语。”家庭中夫妻之间有矛盾,最怕的是长期冷战,互相消除了声气的交换,也就是互相消除了供养。社会上的人如果有矛盾,直接的反应方式,往往就是不理睬他。很奇怪的是,汉字“睬”明明只是不接口,却用上了目字旁,那就是包括不看他。鲁迅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且介亭杂文附集•半夏小集》)也包括了声音和目光两方面。所谓的理睬不理睬,理就是受理或整理,睬就是反馈或不反馈目光。小孩子今天你睬我了,明天我不睬你了,看似只是玩游戏,其中有极深的人生意义。 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王弗言,破坏了气场的平衡,于是群臣不安,纷纷进言。王以退为进,发动了一场造势。“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前句知,后句行。作则,成为榜样或法则。明哲二字,明就是知道自己懂什么,哲就是知道自己不懂什么。《说文解字》口部:“哲,知也。哲或从心。”此相当于明。心部:“悊,敬也。”此相当于哲。参考《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以古希腊而言,智慧可当“认识你自己”(knowthyselvs),而明哲可当“过犹不及”或“无过度”(notingtoomuch)。两者相辅相成,后者尤其重要,此即实践智慧,所谓“审慎”(sophrosyne)。“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中国和希腊不同在于有天子,君王作命犹如乐队的指挥,百官承式犹如配合的乐手。“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王不下命令,臣下执行什么呢?揭示了其中的尖锐矛盾。 王庸作书以诰曰: 庸,于是。诰亦即告,同时也是文体形式。虽然引发了臣下的不安和拥戴,王还是没有满足。他作了一篇正规的文告给臣下,却仍然不和他们直接对话。此即所谓“陌生化”,因为一接口气就散了。王为改革作舆论铺垫,把造势再上推一步。 “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台读若怡,也就是我。德是古代社会获得政治合法性的条件,也是言的底气和出发点。哲人王的理想,是人尽可能不犯错误,然而人又怎么可能不犯错误。类,善也;又类,称也,似也。“恭默思道”,再做修身工夫,校验、调整道与德之关系。“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赉音lài,赏赐。王思考的是政治哲学问题,却试图用政治神学的方式来解决。良弼,好的辅佐。在哲人王的组合中,已经有了王的一边,再配上哲人一边。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把选拔过程予以奇里斯玛(charisma)化。旁求,广求,也是走当时的程序,可以减少一些阻扰。否则来了一个直升飞机式干部,原来的老干部怎么摆得平。“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予以最大的重用,把他当作左右手。 参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刘备初得诸葛亮,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刘备召关羽张飞二人,张飞曰:“哥哥何不使‘水’去?” 命之曰: 进入正文,沟通哲人与王之间的联系。然而此命由王来发布,还是标示了权力的来源。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师的地位有其特殊作用。“朝夕纳诲,以辅台德。”王迫使哲学家来帮助自己,也是古代社会限制权力的机制。又“若金”至“用伤”,亦见《国语•楚语上》。 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启乃心,沃朕心。”开心,开窍,此直接教人,不是教文本。启沃者,得定水滋润,以免乾慧之失。“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又见《孟子•滕文公上》,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真话有其杀伤力,一般不能直接说,所以往往需要加上一层糖衣。如果想听到真话,就得准备接受令人头晕目眩的过程。《易•师》:“以此毒天下。”《周礼•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又毒者,治也。“跣弗视地,厥足用伤。”参考《庄子•人间世》:“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希望僚属同心同德辅佐王,虽然可以存此理想,其实很难做到。而且乃僚的不同心,往往由上主动造成,此亦不可不知。 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 沿着先王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使广大老百姓生活得更好。康,参见拙稿“《尚书•无逸》析义”。安居乐业,和谐社会,民本思想。 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钦予时命”,命令你来命令我(参考《理想国》347b-c)。时,是也。“其惟有终”,善始善终。《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对统治者的劝学,“从谏”就是“以匡”。参考《荀子•劝学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后为司之反(《说文解字》后部),也就是王。“臣不命其承”,你没下令我已配合,是积极的响应态度。“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敬承命,那么我就勉为其难了。畴,谁。祗,敬。休,美好。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 傅说整合、清理百官队伍,疏通其中的环节。 “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明王,犹今云英明领袖。“奉若天道,建邦设都”,乃天地之象。而明王依据于此而树立后王君公、大夫师长、民,理顺社会的政治结构,也就是人。此中国的“天下”特色,与希腊城邦不同。树后王君公,即君王诸侯,此即所谓封建。“不惟逸豫,惟以乱民。”官长为民众服务,不是来追求享受的。乱,治也。《论语•泰伯》:“予有乱臣十人。”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在社会结构中,其成员各尽其职,此即中国传统的正义观。《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一思想内容是哲学的,而其形式是神学的。圣相应明王,也就是哲人王的双重身份,而后王君公等,亦由此沾染神性。宪,指效法,也就是法。钦,敬。乂,治理。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惟口起羞。”《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大戴礼记•武王践阼》引《机铭》:“皇皇惟敬,口生㖃(hǒu),口戕口。”“惟甲胄起戎。”《孙子兵法•计篇》开篇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两句互文见义,相当于惟衣裳在笥(省厥躬),惟干戈(在库)省厥躬。“惟衣裳在笥”,任用文官。“惟干戈省厥躬”,任用武官。考察此人是否称职,不可任非其才。又此节《礼记•缁衣》亦引。 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 戒兹,从源头上加以留意。允,诚信。克,能。明,明哲。罔不。双重否定,也就是肯定。休,美好。政治清明之象。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 “惟治乱在庶官。”官吏是否尽心尽责,以及腐败如何惩治,是国家治乱的关键。近代所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毛丵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526页),思想可归结于此。官,重视能力。爵,重视品德。“官不及私昵,惟其能。”否定任人唯亲。“爵罔及恶德”,《缁衣》亦引。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行动不仅要考虑是否善好,而且还要考虑时机。《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公孙丑上》:“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永远不要骄傲,不要自我表扬。《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老子》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作好充分的准备,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无启宠纳侮“,此君王最不容易防止的错误。因为一旦成为“猛人”,必然受到群小包围(参见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无耻过作非“,掩盖错误,会造成更大错误。 参考《无逸》:“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把各种事务安排妥当,由相对的部门处理。醇,厚,此为判断政事好坏的标准。参考《庄子•天下篇》:“醇天地。” 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祭祀是古代的意识形态,对纯净思想有作用。《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拓展时间,戎拓展空间。《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又曰:“敬鬼神而远之。”“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弗钦。事烦则乱,事神则难。”《缁衣》亦引。又《左传•哀公十八年》引《志》:“圣人不烦卜筮。”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旨哉”,你说得真好啊。旨,美,意味无穷。后世把皇帝的诏令称为圣旨。“乃言惟服”,听了你的话,我全身心舒服。或者,听了你的话,完全可以实行。“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如果你没有说得那么好,我怎么可能照着做呢。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真是千古名言,永远鼓舞中国人,启人深思。 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王忱不艰”,如果你真的感到不难。“允协于先王成德”,古今就贯通为一体。协,协调,符合。允,信,诚。“惟说不言有厥咎。”你表白到了这个份上,我不讲就是我的问题了。《论语•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君臣心心相印,最后完全透彻。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遯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 “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我经过系统的基础学习,甘盘是殷贤臣有道德者。旧,久也。“遯于荒野,入宅于河。”长期在不同地区活动,深知民间疾苦。由荒野到河,亦即由水及土。“自河徂亳”,又从地方到了中央。“暨厥终罔显”,还没有获得明显的效果。虽然积累已经足够了,然而还没有得到开发,缺少最后一口气,我想请你来继续我的学业。在思想上成人的历程,往往需要两个阶段,由此相应两位老师,一个从事初级教育的积累,一个从事高级教育的开发。 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麹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师为王转变的关键。“尔惟训于朕志”,教训我,理顺我的想法。麹(qū)糵(niè),发酵物。盐梅,调味品。呼应前段所谓:“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而且似有硬软两面。 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尔交修予”,你请多方面教导我。“罔予弃”,不要(因为我的不成器)放弃我。“予惟克迈乃训”,我一定能实行你的话,沿着你指引的道路前进。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 《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闻才能做好事业。建,成立。 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古训是遵循、模仿的标准,《诗•大雅•烝民》:“古训是式。”“以克永世”,长治久安。“匪说攸闻”,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 “逊志”,放下身段,放下架子,引导浮气落地。只有学习了才知道谦虚,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务时敏”,学而时习之,是积极的态度。参考《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求学时“怡然踊跃”,后来学业成就的前导(参见拙稿“《西游记》讲记”)。在儒家学就是修,修就是美,自然而然地由内在焕发。“乃来”不是外加一个东西上去,而是自己出来,孟子所谓“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告子》上)。“敬逊务时敏,厥修乃来”,《礼记•学记》亦引。 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 “允怀于兹”,怀,想,心中怀藏着求学的志愿。一个人内心念兹在兹的真正想法,决定此人的命运。《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道积于厥躬”,是道德完美的体现。《中庸》:“苟非至德,至道不凝焉。” 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此可以作为古今教育学大纲,包括教与学两方面。教人才知道自己原来还没有学会,而诲人的同时也就是学。典,常,厚重。始终用经典来磨砺思想,成为所谓学习型民族和学习型个人,才有真正的前途。“厥德修罔觉。”德行不知不觉地增长,这是渐行的道路,也是最快的道路。“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学记》亦引。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监,以此为鉴。成宪,法,nomos。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惟说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惟说式克钦承”,恭恭敬敬接下来。“旁招俊乂,列于庶位。”广泛招揽有才能的人,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位置。旁,广,不拘一格。庶位,众位。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 风,移风易俗,教化。把国家治理成一个教育机构,四海之内,也就是天下。乃,你,在朕的背后就是你啊。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哲人王组接成功。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先正保衡,指伊尹,商王太甲的主要辅佐。正,官长。作,兴起。师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所以师不拜王。“予弗克……若挞于市”,此为君王期望的自我激励,尚为儒家思想。若于道家言,亦不必轻易进入套中。 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如果有一人没有得到安定,那就是我的罪过。此以天下为己任,因为永远做不到,所以永远要努力。《论语•雍也》:“尧舜其犹病诸。” 佑我烈祖,格于皇天。 走向成神的道路。烈祖,光辉的祖先。格,感格。敬天法祖,是古代人的宗教。 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 你已经有了正确的榜样,赶快效仿吧。阿衡即保衡,亦即伊尹,参见《太甲》:“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确定君臣关系,彼此不能缺少,成为互补关系。食,俸禄。 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 克绍,能够继承。辟,君王。绥,安抚。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上文“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是承受王命。此对扬问答,是互相抬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