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余东海】《论语点睛》之十七:退而求其次

http://www.newdu.com 2023-01-27 儒家网 newdu 参加讨论

    
余东海

    作者简介:余东海,本名余樟法,男,属龙,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丽水,现居广西南宁。自号东海老人,曾用笔名萧瑶,网名“东海一枭”等,著有《大良知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儒家文化实践史(先秦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儒家大智慧》(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论语点睛》(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春秋精神》(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四书要义》(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大人启蒙读本》(中国友谊出版社2016年版)《儒家法眼》(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版)等。
    

    

  


    《论语点睛》之十七:退而求其次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载于《广西老年报》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年六月廿八日庚申
               耶稣2015年8月12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篇》第十三章)
    有子说:“讲信用接近于义,因为诺言能够兑现;态度恭敬接近于礼,因为能够远离耻辱。所依之人只要不违背亲亲的原则,也是值得效法的。
    信是約信,言而有信。义是适当,事而合宜。復是反复,所言可践。恭是致敬。
    信不等于义。孔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里的信就是不义的。但是,信能遵守诺言,毕竟接近于义;恭不等于礼,不一定合乎礼的要求。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但是,恭能避免耻辱,毕竟接近于礼。退而求其次,信和恭也是值得肯定和很重要的。
    《礼记·表记篇》记载:“子曰,恭近礼,俭近仁,信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 又:“子曰:君子慎以辟祸,笃以不掩,恭以远耻。”
    《礼记·檀弓上》记载了“晋献公杀世子申生”的故事。申生唯父命是从,父亲叫他死他就去死,不合孝道,儒家不许之为孝,但申生逊顺事父,故谥之为恭,“是以为恭世子也”。不太赞同又有所肯定。
    关于申生之死,我在《孝道论》中曾经指出:“卫急子、申生死得不合中道、不负责任、毫无意义,秦朝的太子扶苏更是死得不明不白。这些人的死法,都是匹夫匹妇式的,不仅伤勇,而且伤仁伤义伤孝,对社稷对父亲对自己,都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注意,恭近礼,但足恭则非礼。《公冶长篇》记载孔子之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恭要有分寸。
    尚未仁宅义路,先成为信士也好;尚未言行合礼,能够对人恭敬也不错。道德的提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他人当然不能严要求,对自己有时候也不妨宽容和从容些,不必急于求成,以免揠苗助长。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这一句众解纷纭。杨伯峻释:“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钱穆释:“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有儒友释:“因承而不失其亲缘,也可以算是归宗了。”都不准确。
    朱熹说:“因,猶依也。宗,猶主也。言約信而合其宜,則言必可踐矣。致恭而中其節,則能遠恥辱矣。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集注》)朱子解得还算可以,唯嫌含混。
    合理的解释,应当考虑儒家整个的思想背景。这一章要旨是讲“识人”和“交际”的三个方面:一信,二恭,三亲亲。“不失其亲”,不失去父母的欢心和兄弟的友爱,不违亲亲之义,这里“亦”字下得妙。儒者当亲亲仁民爱物,“不失其亲”是基本要求,仅限于此是不够的,但也是值得肯定的。如果有人能“不失其亲”,就值得宗而主之或追而随之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