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礼乐”的一个模板﹕《论语.乡党篇》发微 作者:黄朴民 来源:《中华读书报》(2016年03月02日15 版) 时间:孔子二五六七年岁次丙申正月廿四日癸未 耶稣2016年3月2日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本篇可以看作是“立于礼”的一个模板。篇中所记载﹐皆为孔子本人平时举止﹑容色﹑神态﹑气度之类﹐但这些揖让举止﹐都是循“礼”而行﹐是“礼”的具体践行。许慎《说文解字》有云﹕“礼者﹐履也。”孔子在本篇中一举一动﹐正合乎“礼”的这一基本要求﹐是其对“礼”的身体力行﹐也是最直接﹑最形象的现身说法。 守“礼”是为“仁”的基础和逻辑起点﹐一个人若是不能恪守“礼节”﹐那么就无法想象他能够真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然而﹐“礼”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有自己具体的细目﹐甚至达到繁文缛节的地步。儒家普遍认为﹐孔子的“圣人之道”﹐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乃是存在于人伦日用之间﹐而“中乎礼”的践履﹐恰恰是体现人伦日用之“道”的重要途径。朱熹《四书集注》在本篇题注中引宋代大儒杨时之言﹐云﹕“圣人之所谓道者﹐不离乎日用之间也。”又引宋儒尹彦明之言云﹕“圣人岂拘拘而为之者哉﹖盖盛德之至﹐动容周旋﹐自中乎礼耳﹗”凡此等等﹐皆揭示了履践“礼仪”在为仁敬德之道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总之﹐“礼”固然更多地反映为形式﹐但是﹐倘若摈弃了这个形式﹐那么﹐所谓的内容也就无所附丽﹐为仁修德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乡党》一篇自有其重要性﹐我们切不可因其纷繁琐碎而轻忽之。 本篇有关孔子履践“礼仪”的记载内容很杂碎﹑很零乱﹐甚至可以说是烦琐细苛。但是﹐我们透过这些具体的现象﹐至少可以领会到其中的三条基本精神﹐它们才是我们今天解读本篇时所应该积极把握﹐充分借鉴的。 第一﹐行“礼”必须具备恭敬之心。要发乎内心去认同﹑皈依于“礼”﹐用最恭敬的态度去践行﹑落实“礼节”所赋予的使命与要求。这方面﹐《乡党》篇中有大量的记载。如﹕“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总而言之﹐人们应该以敬畏之心恪守大“礼”﹐向上天表示敬畏﹐向君主表示敬畏﹐向大自然的赐予表示敬畏﹐向一切应该给予恭敬尊重的人与事表示敬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怀着最大的敬意去践行和落实“尊礼”之道﹐这样﹐“礼”的践履就有了基本的保证。“人在做﹐天在看”﹐态度决定立场﹐没有敬畏的态度去对待“礼乐”﹐则最多的形式也无济于事﹐属于“徒托空言”而已。这是《乡党》篇孔子践“礼”所作所为给我们所提供的第一个启示。 第二﹐行“礼”必须注重具体细节。《老子》有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常言也有道“细节决定成败”﹐祗有注重细节﹐妥善处理好细节问题﹐才能确保大事不糊涂﹐“临大节而不可夺也”。“礼”是大纲﹐同时也是细节﹐祗有在细微处下功夫﹐才能真正体验与把握“礼”的真实精神﹐孔子对此是有深切体认的﹐也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努力加以贯彻与落实。《乡党》篇在这方面有充分的反映。如在饮食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在坐立起居上﹐做到“席不正﹐不坐”﹐“食不语﹐寝不言”﹐“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在朝堂会议上﹐做到“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凡此等等﹐不一而足。这些言辞看上去似乎显得拘泥﹐显得烦琐﹐其实乃是“礼”的履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祗有在细节问题上做到毫无瑕疵﹐尽善尽美﹐那么才能够在重大原则上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否则﹐平时不养成注重细节的良好习惯﹐则必然会导致关键时刻掉链子现象的发生。这是《乡党》篇孔子践“礼”所作所为给我们所提供的第二个启示。 第三﹐行“礼”必须强调区别对待。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性质千差万别﹐不同质的矛盾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关键在于“能因敌变化而取胜”﹐否则﹐“以一定之书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这在行礼上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司马法》有云﹕“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在不同的环境与条件下﹐“礼”的践履应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机﹐而有区别性的对待﹐千万不应该拿同一个模式去套用﹐生吞活剥﹐以致南辕北辙﹐事与愿违。这一点﹐在《乡党》篇中同样有很好的体现。如孔子在不同的场合中﹐其举止言谈会明显有别﹕“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针对不同的谈话对象﹐其态度容止一样大不相同﹕“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应该说这是“礼”的践履上所体现的大智慧﹐唯有如此﹐区别对象不同应对﹐分隔事物各施其宜﹐实际生活中行“礼”才具有最大的圆融性﹐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是《乡党》篇孔子践“礼”所作所为给我们所提供的第三个启示。 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孔子行“礼”践“礼”固然注重细节﹑区分对象﹑强调敬诚﹐但其实深层次中依然饱含着厚重纯真的人文关怀﹐“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个细节﹐就体现了孔子这种极其珍贵的人文关怀精神﹐就是因为孔子的“礼”学之中蕴含着这样的人文关怀精神﹐其“礼”学才是富有内在生命力的﹐才能够真正立足于“礼”同时又超越于“礼”﹐才会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与积极追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