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睛》之四十一:人而无信行不通 作者:余东海 来源: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时间:孔子二五六六年岁次乙未十二月十五日乙巳 耶稣2016年1月24日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篇》第二二章) 孔子说:“人若没有诚信,怎么可以呢。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它怎么行进呢?” 輗和軏,分别为古代大车和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揳嵌的起关联固定作用的榫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就不能运行。信德之重要性,也是如此。信为五常道之一。人无信不行,人不人;民无信不立,国不国,社会建立不起来,立起来也会崩溃掉。 信是儒家一切道德礼仪规范的精神基础之一,同时信的个体建立、社会普及和全面促进,又有赖于礼法的不断完善和教化的不断深化。 信字在儒学中,有浅深两种涵义,作何解释,须依文而定。一般意义上的信,指“表现在外”的信用,说话算数。“有诸己之谓信”的信就深些了,指的是人对自性良知的尊重,是性德,上诚于天,外信于人,自信于心。诚信,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归根结柢是对自己负责。 诸子百家都很重视信德的作用。“假仁假义”的管晏派法家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认为诚实守信是治理好天下的关键。明确反道德、一味法术势的商韩派法家,表面上也很讲政治信用。韩非子说:“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意谓讲小信用,就能建立大信用,所以英明的君主不断积累信用。如果赏罚不讲信用,法令禁规就无法推行。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众所周知,其实是效兵家吴起的故智。《韩非子》介绍了吴起立表取信、北门徙辕的故事。故事说,吴起为西河太守时,为取信于民,将一车辕置于北门外,下令说谁能把这根辕从北门一道南门,就赐他良田。开始大家不信,后来有人照做了,立即得到了封赏。 (《韩非子·内储说上》) 当然,对于兵家法家来说,讲信用是因为信用有用,有工具价值。欺诈才是它们的本色,兵不厌诈,政不厌诈。如吴起杀妻求将,商鞅卖友求荣,李斯为了保权,背叛秦始皇遗命害死扶苏,有什么诚信可言。这些人虽然辉煌一时,无不走上绝路,下场悲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终究行不通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