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学科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易学研究专家郑万耕教授作了“《周易》与中国哲学”的专题讲座。晚上七点,讲座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敬业楼2031会议室召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文学平教授主持讲座,徐冰、肖朗、屈永刚以及哲学系主任董卫国等老师作为嘉宾聆听了讲座。 (图为主讲人郑万耕教授) 郑教授先从易学的起源说起,强调孔子对易学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虽然《易传》作者和年代众说纷纭,但是孔子的易学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创造性转化”的典范。之后郑教授申明了关于《周易》学说的五个重要观点,分别为: 《周易》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 《周易》能够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的理论思维而非象术之学; 学习《周易》不能将象数之学与江湖术士的占卜学混为一谈; 若不了解易学哲学则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文化; 我们生活在《周易》文化之中。 随后,郑教授从太极观、道器之辩、天人之道和阴阳变易四个方面对《周易》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其一,太极观。《易传》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按照朱伯崑的观点,太极不是一个实体概念,而是指蓍草数目的最高极限。从太极到八卦包含着从单一到多元、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分化的过程。在此种理论思维的启发下,后世哲学家由此不断发展出宇宙元气生成论和本体论两种理解思路。 其二,道器之辩。《易传》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讨论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道器命题中,郑老师分别介绍了王弼、韩康伯、孔颖达、朱熹等人的观点,指出王弼与韩康伯的道器有无之辩发展到宋代转化为理气关系问题的讨论,成为宋明理学本体论诠释的核心问题。 其三,“天人之际”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所有的思想家言人一定要上升到天,言天一定要落实到人,这些思想家都企图从天人关系中找到某种规律来解决人类社会问题。《易传》强调天地人“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三才之道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地位,且强调三才之道的统一性,主张人人法天地之道而行,如“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等等。 其四,阴阳变易学说。阴阳变异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观点,而是成为了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不仅仅哲学形上学的展开往往依托于阴阳观念,医学、艺术也也因阴阳变异思想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郑教授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说:“哲学不提供具体的知识,而是给予方法、智慧、人生境界,是谓无用之大用。”最后,郑老师用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四个关键命题对阴阳变易学说进行了概括。 文学平院长对郑老师的讲座做了简要总结,董卫国老师和屈永刚老师分别谈了个人学习心得。现场同学针对各自在《周易》学习中的疑惑向郑老师请教,郑老师一一给予认真细致的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通过此次讲座,不但加深了大家对《周易》的了解,还见识到了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严谨扎实作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