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文明交流互鉴的三重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3月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强调:“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发展进步。我们要从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出发,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深化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认识。 从理论逻辑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创举。与西方思想家所宣扬的“资本主义永恒论”不同,马克思将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演进视作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他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一切文明形态都是暂时性的,任何绝对完美的文明形态是不存在的,“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同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反对单线化的西方文明中心主义,主张不同民族国家由于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都有自己特殊的文明发展道路,强调不同民族国家之间互相尊重、兼容并蓄。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的提出,要求承认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的平等性,不独尊或者贬低任何一种文明,相互尊重、共同发展;要求保持对中华文明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要求秉持海纳百川的胸怀与各民族国家展开对话交流,从不同文明中汲取养分。 从文化逻辑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赓续发展。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佛教主张“因缘和合”,和合思想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要义,是中国儒家、道家、佛教等流派所推崇的价值理念。和合思想内涵丰富,具体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和实生物,即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差异推动事物产生发展,而性质完全相同一致,反而会使事物的发展难以为继;二是和而不同,即在承认万事万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相互包容最终达到和谐状态;三是和谐共生,即人对世界万物和自然规律应该心存敬畏以此达到天人合一。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以其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特定的历史传统生成了多元的文明形态。这些文明形态并不是对抗冲突的关系,存在和合共生的可能。坚持文明和合共生,就是在尊重各种文明差异性的前提下,实现不同文明的多元共生。面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中国始终坚持和合理念,充分尊重其他民族的文明,理性看待本国文明和其他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差异,从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价值,凝聚文明共识,实现人类文明共生共存。 从实践逻辑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现实回应。当今世界,随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推进,各种威胁人类文明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人类文明将走向何处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回答的时代课题。对此,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主张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妄图用西方文明改造和取代其他文明。然而,任何一种留存至今的文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十分注重通过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来汲取发展动力,通过吸收其他文明的长处来弥补自身不足。历史一次次证明,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文明才能更加繁荣进步。西方文明观已经被时代证明是难以带领人类文明走出困境的。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主张文明具有多元性,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具有包容性,要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具有平等性,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这种新型文明观始终坚持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强调了既要认识到异质文明的长处和不足,也要认识到本民族文明的优势与缺点,不断消除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文明交流的隔阂屏障,实现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将走向何处的世界之问,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交流交往,延续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概而言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创造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创举,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赓续发展,作出了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现实回应。我们要深刻把握文明交流互鉴蕴含的理论、文化和实践三重逻辑,始终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积极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