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http://www.newdu.com 2023-07-10 《人民政协报》 王杰 参加讨论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共传21个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在开元盛世(公元712年—公元742年),国家人口超过5600万,长安人口就达100余万。“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将开元盛世尽收眼底。唐代无论政治,军事,文学,医药、制造业都是世界一流的。
    从官箴这个侧面,可以看到唐代对管理国家的官员是如何考核的。
    唐朝对官吏的考核可以用“四善”“二十七最”来概括,其中“四善”专门用来指代官员品行,“二十七最”,是指各级官吏的职务所具有的职业素质。“四善”以“德”为本,而“二十七最”则以“才”为本。
    “四善”具体包括这些内容:一善德义有闻,二善清慎明著,三善公平可称,四善恪勤匪懈。
    一善德义有闻,就是说居官者应该“德高望重”。
    《论语·为政》篇中讲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拱之”。居官者,首先应该是德行高尚者,是在人品上靠得住的正人君子。《大学》中讲“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致”,孟子也说,“不仁而居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如果是道德败坏的人居于领导岗位,那便如洪水猛兽,是把邪恶和歪风邪气播撒给全社会了,会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德”是立身之本,人无德不立;“德”是立国之基,国无德不兴。
    唐代对居官“四善”说,把“德”放在第一位,从国家的层面上,考核官吏,首重其“德”,可见唐代选人用人的价值导向便是“美德”。唐代政坛圣君贤相辈出,国家兴盛,与考绩官吏的“德义有闻”不无关系。
    二善清慎明著,就是为官者要清廉、谨慎。
    这是对唐代官员品、行两个方面的要求:居官要清,办事要谨慎。
    居官为民,一心做事,毫无私利,这是一种大爱,更是一条政治红线、廉政红线。在唐诗中有一句“长官清廉太守好”的描述,是对当时政治生态的概括。唐太宗李世民注重亲自考核县令,而不是吏部能一手包办官吏的考绩和使用,根据各县令的政绩,决定提拔还是留用与罢黜。
    三善公平可称,要求官员要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通俗地讲,就是要求官员遵守职业道德。唐太宗希望官员都能做个循吏和干臣,带头提要求,并严格考核官吏,坚持不懈,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生活安定、政治清明、重视廉洁、重视人才、重视国计民生。
     四善恪勤匪懈,就是忠于职守,谨慎而不松懈。
    这是要求官员有能力干事情,能干成事情,持之以恒地为民谋福利,为朝廷做实事,如兴修水利工程,劝课农商,注重国际交流和对外贸易等。
    唐代对官吏实行“考课”的政绩量化制度。其中的“考”就是是否推行国家任务情况,“课”就是完成国家任务情况。不同级别的官吏,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每一次参加“考课”的官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优缺点,写一份“考状”,叫作“书考”,之后由各部门的官员来决定等级,然后张贴在告示上。最后按品级加减俸禄,以示赏罚。
    唐朝“四善”的建立,对于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具有积极意义,是一个王朝兴盛的表现。“四善”说的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对领导干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社会虽然与唐代不同,但依然需要德才兼备的官员,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才能素质相辅相成。我们需要注重选人用人的价值导向,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选拔,同时,也要注重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评价,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制度,让领导干部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提高工作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