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创新性,续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在创新中发展、在变革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特征,不仅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内在动因,更为我们在当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注入了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为中华文明自我修复、自我更新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有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性特质。 从文化基因看,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根植于中华民族多源一体的起源格局与“江河互济、二元耦合”的文明特征。近代以来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呈现出满天星斗、多源并起的态势,无论是北方的黑龙江还是南方的云南,无论是西边的西藏还是东部的台湾,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中华先民们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这些早期活动创造出具有不同地域特征的史前文化,史前文化的交融交合形成了我国多源一体的中华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精神特质。同时,黄河、长江两条“母亲河”的并存,更使得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南北文化竞合互补的内在张力中,建构起中华文明应时而变的动态特性。突出的创新性成为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的深层逻辑。 从历史实践看,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创新奋斗史。从商朝的盘庚迁殷、战国的商鞅变法到北魏的孝文帝迁都、明代的张居正改革,从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到隋唐科举制、明代内阁制,从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到宋明理学的儒学更新,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创造出古代中国辉煌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让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突出的创新性让中华文明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更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让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弘扬中华文明创新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是历史的、传统的,也是具体的、现实的。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要求在创新中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蜕变、在创新中探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性考验。一方面,我国开启的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这意味着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彪炳史册的伟大壮举,不再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模仿,必须以敢为人先精神不断创新突破。另一方面,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重拾冷战思维,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方面极限施压,我国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的复杂外部环境。面对这前所未有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需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扎实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依靠自力更生实现中华文明在现代的涅槃更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是担当新时代中华民族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需要,是新时期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然要求。 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体现了新时期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的继承与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看,每一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都是一次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规律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战略思想,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等系列思想,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和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过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果,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当代表现。经由“两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打开了新的创新空间,迎来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总之,我们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以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辩证看待传承与发展、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坚持守正创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