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周一生生活简朴,作风整肃,交友严谨,为官只为济世救民,不贪恋仕途,是当时注重修养的士大夫的典范。刘宗周的操守和秉持,是和母亲的教训、外公的示范分不开的。许孚远曾经告诫他:“母亲含辛茹苦,养育之恩不可一日忘记。只有谨身节欲,不为利欲所惑,才能光明磊落,修成万古不磨之德业。”清苦节欲成了刘宗周奉以终身的功课。 刘宗周童年的时候,家境贫寒,就常常穿舅舅的破衣服。长大成人了,仍然连一件新衣服也买不起,住在外公家的时候,有时候只得穿母亲的衣服,但他毫无羞赧之色。在留都南京的时候,节俭的习惯一如从前,每天的伙食就是十几文钱,天天买点青菜豆腐度日。这样,刘宗周得到了“刘豆腐”的雅号;入都也好,返乡也罢,往来所带的行李,靠肩膀就挑走了。因此,老百姓们又称他“刘一担”。 刘宗周不仅日用简单,招待客人也是粗茶淡饭,连家里的床帏炉灶都破旧不堪。这样,一些锦衣玉食的士大夫到了刘宗周家后,反而羞愧不安。不少士大夫干脆弄破衣服再去拜访他,刘宗周当然清楚那些人的虚伪。赵士谔曾说:“刘大夫的清苦生活,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不是亲眼所见,我自己也不相信。” 刘宗周任京兆尹时,首先撤去了原来供官员休憩的帷帐等器具,冬天取暖的炉火,夏天纳凉的蒲扇,连旧制提供的免费午餐也统统取消了。异地办公,刘宗周拒绝接待。他因公务外出的时候,或者随时带些干粮,或者一整天不吃饭,饿着肚子回来。为官多年,公堂上的器物,从没有拿回家。刘宗周从来不留恋官场,到了晚年的时候,连官服都破旧得不能穿了。福王监国时,不得已应诏赴任,但是他连官服都备不齐了。最后从族侄那里借了纱帽和官靴,把旧官服草草缝补后,走马上任。辞官回来,马上把纱帽和靴子还给两个侄子:既然刘宗周从不迷恋官场,留着官服又干什么呢? 刘宗周无嗜好,不贪财,重承诺。有一位贫穷的吴姓书生,拿着一幅《醉翁亭记》墨迹找到了刘宗周,说是苏东坡的真迹,愿意以两锭金的价格转给他。刘宗周却说:“如果是真的,就不止这个价。是假的,我就不必花钱买个没有用的东西。你需要卖的话,我可以帮你找一个识货的人。”刘宗周把这幅画带到京城,不断打听,十余年后才遇到一个懂行的贵公子,断定此物是真迹,愿以三十锭金的价格买下。成交后,刘宗周就把三十锭金如数交给了吴姓书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