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阜读书、工作20多年,不时地徜徉于“三孔”等胜地,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些或巍峨或精致的碑碣。不论是带领学生还是陪同师友去“三孔”,每次面对一些重要石刻,都要观摩良久,辨识文字,寻找其中的历史信息,感受其中的文化温度。但作为一个儒学的从业者,起初并没有认识到碑刻作为一种“文献”的儒学研究意义。笔者上研究生之后,见到骆承烈老师汇编的《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齐鲁书社2001年版),才知道在曲阜这片土地上居然有这么多碑刻,而且相当多的碑刻文献都有其独特价值,可以弥补传世文献之不足。骆老师几乎凭一己之力,编出了这样厚重的大书,非常值得敬佩。当然,其中也存在着不少讹误。2013年,听说杨朝明老师计划以“中国曲阜儒家石刻文献集成”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个人是无比兴奋的。如果能够将曲阜保存的数量巨大的碑刻加以系统梳理、拍照、释读、研究,进而建设数据库,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后来,项目通过审批,杨老师带领孔子研究院的众多学者组成团队,启动了繁复的整理工作。2022年,在齐鲁书社出版的最终成果《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可谓洋洋大观,是继骆老《石头上的儒家文献——曲阜碑文录》之后,曲阜碑刻整理的又一高峰。![]() 《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书影 一、体例优化 杨老师主编的这套《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较之以往的相关成果,在体例上后出转精,做了明显的优化。在《凡例》中,有8条对本书的体例做了说明,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 其一,对每块碑刻有详细介绍,不仅包括名称、所立年代、位置,而且包括碑头书体、碑身书体、残损及修补、著录情况等,这些碑碣本身详细的多维度信息载录,使读者在掌握更全面的信息上,有了更多的凭依。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其所关注的重点会有不同。多一个维度的记载,往往会对不同的研究领域带来新的信息,从而引发新的思考。有些信息,我们如果不目睹原碑,或者检视拓片或照片,便很难了然于胸,这些详细的记载弥补了大多数读者无法亲临现场目验这一缺憾。 ![]() ![]()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