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古风雅韵 妙手文心——孔子博物馆馆藏竹木雕文物赏析

http://www.newdu.com 2024-07-04 《走进孔子》 朱秀梅 陈晶 参加讨论
孔子博物馆是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余万件,其中孔府旧藏文物是孔子嫡裔世代居住孔府而传承下来的物品,是孔子博物馆的特色馆藏门类。孔子博物馆现藏孔府竹木牙雕、漆器、文房、乐器等杂项类文物7000余件,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孔府生活用具或陈设摆件数量众多,不乏雕刻精美、巧夺天工的珍品,如明竹根雕荷蟹摆件、竹根雕人物山景摆件,清“奉天诰命”盒等,是研究明清以来社会风貌习俗和工艺制作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孔府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特殊,竹木雕文物盛行于明、清、民国等时期,多为孔府日常陈设所用,在实用、审美、收藏等方面都很具有代表性。加强对孔子博物馆馆藏竹木雕文物的研究发掘,深入思考其艺术创作技艺与审美精神内涵,对于促进竹木雕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以此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馆藏竹木雕文物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孔子博物馆保存的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共有490件/套,1800件。比较有代表性的珍品有明竹根雕“百寿图”摆件、明竹根雕人物山景图摆件、明竹根雕荷蟹摆件、明竹根雕“刘海戏蟾”摆件、明竹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等,它们用于孔府日常家居陈设,是孔府明清贵族生活的实物见证。其中的明洪武“钦赐孔氏族长”款雕松鹤图手杖、清“奉天诰命”盒、清雕槟榔镶锡碗、清雕楷木如意、中华民国楷木雕“六合同春”图如意是孔府日常使用器具,是孔府世家大族尊荣富贵的集中呈现。 明清时期,竹木雕刻以兼具观赏性、美观性与实用性,在文人雅士阶层中受到欣赏和追捧,这也不断促进了竹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明清竹木雕在雕刻与制作时,技艺手法和表现形式丰富,线条及画面富于变化,构思巧妙且注重与日常衔接,艺术表现的同时兼具实用性,是古代能工巧匠丰富想象力与高超技法的集中体现,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的艺术创作也正体现了这一系列特点。例如明竹根雕荷蟹摆件,该器竹质,镂雕一片翻卷欲枯的荷叶,包裹着一只螃蟹、一朵荷花、一束水草、一片小荷叶、两只青蛙,靠近荷花的一侧还栖着两只小鸟。底座木质,髹黑漆,镂雕成荷叶、荷花、莲蓬、水花等形状,宛如一洼池塘。荷与蟹是工艺品中的常见组合,蕴含着“和谐”的美好祈愿。摆件精致小巧,细节丰富,气质内敛,是明代文人的雅好之物。 [明]竹根雕荷蟹摆件   二、馆藏竹木雕文物的技艺与工法 竹木雕技艺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变化性的特点,工匠在竹木雕创作的过程中,根据雕刻原材料特点与自身创作灵感选择不同的技艺表现方式,在方寸的竹木之间展现万千艺术气象,表达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的技艺也呈现出多元化、组合性的特点。就像明竹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该摆件为竹根雕,采用立体透雕、圆雕、浮雕等不同技法。所雕大象身体高大,回首卷尾,蒲扇大耳,眼睛半睁,嘴巴微张,象牙凌厉,象鼻上卷,足趾清晰,通体饰回旋纹。大象身背两个人双手捧抬盆栽万年青,所雕刻的人物面目凶悍,眼睛看着前方,长发披垂,单膝跪地,既体现出高超的雕刻技艺、丰富的雕刻技法,又有吉祥的寓意蕴含其中,是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的代表之一。再如明竹雕香薰摆件,该摆件采用浮雕或镂雕的方法在器物周身雕刻出众多人物和景观,所雕人物或下棋,或弹琴,或钓鱼,或看书,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松、竹、花草、山石遍布其中,人景交融,意境绝妙,亦是多种雕刻技艺完美结合的佳作。 [明]竹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 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主要用到的雕刻技艺还有: (1)阴雕。阴雕技艺手法是在平整的竹、木料材质上进行,主要是刻画物体的外部轮廓或线条,让竹、木料呈现出简约美。 (2)凿雕。凿雕在雕刻过程中,需要对整个竹、木料进行前期规划,圈定需要创作的区域,然后切除创作区域以外的指定部位,在剩余区域内进行图形创作。 (3)凹雕。凹雕创作首先需要在雕刻的竹、木材上根据需求雕刻出一个大小适中的凹槽,然后再确定需要雕刻的图案,例如字样、花草纹样等,并将这个图案雕刻在凹槽中,凹槽外部则保留原来的样子。 (4)浮雕。浮雕在雕刻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采用抄底的手法移除雕刻图案周边的竹、木材料,从而使整个图案能够在视觉上达到立体、突出的三维效果。 (5)建筑雕刻。建筑雕刻通过凹凸线条表现花纹状态,需要将预定的图案创作在一定的家具或者是更大的建筑物表面。 (6)竹根、树皮雕刻。竹根、树皮雕刻是以竹根、树皮为雕刻材料,根据雕刻的需求选择适合的竹根、树皮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创作手法。   三、馆藏竹木雕文物的审美与思考 孔子博物馆藏孔府旧藏的这些竹木雕文物精品,不仅审美性与实用性兼备,更富含吉祥寓意的图文样式,还有寄托志趣风骨的器物形象。这些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所使用的创作手法以物纳吉、托物言志,展现出作品独特的审美内涵与文化价值。孔府竹木雕文物的传世足以证明,这种艺术形式包含传统的、特殊的精神价值,体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真善美的期待,是古人在生活中的浪漫思考与艺术实践。深化对竹木雕的审美与思考,既可以提高文物鉴赏能力,也会增强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强化对艺术的感悟。 (一)欣赏雕刻工艺 竹木雕工艺体现在馆藏竹木雕文物中,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鉴于明清时期孔氏家族的特殊历史地位,竹木雕品又为家居日常使用展示之物,因此竹木雕品的定位,往往符合社会主流审美,而且是在较高的层次,据此也可以推断,这些作品都是当时优秀工匠的优秀之作,代表了明清竹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竹木雕工艺与中国传统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追求层次的丰富与意境的深远。在雕刻的过程中,选材妥当与否极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作品创作的成败。材料的遴选过程非常严格,以质地适当、层次丰富的材料作为基底,结合材料特点、生活见解、审美情趣进行艺术创作,使工艺与竹、木料实现相互交融,互相成就。故而竹木雕工艺是一种将技法与作者情感相融合的艺术品,只有精湛的雕刻技艺才能够让作品呈现出高远的意境,焕发生命力。 具体雕刻过程中,有勾勒轮廓、逐层刻画、关键部位细化等创作环节,从粗到细,在每一个环节需要采用不同的雕刻工具进行精细化操作,以勾勒出不同特点的线条,这也决定了整个图案轮廓的风格。与此同时,工匠需要考虑各个画面的结构组成,加强对雕刻空间的艺术处理,才能够呈现出光影空间的立体效果,并依据雕刻竹、木料的色彩浓淡特点进行细化雕刻,呈现出作品独特的形态美。逐层刻画的过程直接关系着雕刻作品的整体效果,最见创作者的功力,一刀一凿中都体现了高超的技艺和审美情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湛的技术,才能达到更好的呈现效果。关键部位细化是整个竹木雕工艺关键所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配合打磨等创作手法,使整个作品体现出独特的质感,该环节极其考验雕刻师的绘画功底,打磨轻重若不能有效掌控,就可能导致整个画面功亏一篑。 以孔府旧藏清楷木如意来看,该如意为楷木雕刻,整器采用镂雕、浮雕技法,共雕刻出18个形态各异、生动的人物。这些人物或站立,或坐着,或骑狮,或骑鹿,或手持拐杖,或只手托塔,或手捧书籍,间饰云纹、树木、花卉,栩栩如生,刻画精细。其雕刻的刀法也极为简练而细致,体现了创作者精湛的技艺、对艺术的掌控能力,也是雕刻师信心与胆识的体现。 [清]楷木如意 (二)品味思想内涵 孔子博物馆馆藏的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不仅富有艺术审美精神,更以作者的思绪和观感体现出其对生活的感悟与追求。很多竹木雕文物都是将创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灌注于竹、木料的雕刻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态度,给世人以观感乃至思想的洗礼。普通的竹、木料经过雕刻师的雕琢,呈现出精美的外观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价值观,体现人们美好的追求。例如孔府旧藏的宋楷木雕孔子像,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孔子生前弟子众多,去世后弟子们无比悲痛,坚持为孔子守墓,直到三年后才依依不舍地挥泪告别。而子贡三年后仍然不舍离去,于是在孔子墓旁搭建了茅屋,继续守墓三年。如今,在曲阜孔林孔子墓旁仍留存这一住所,是为“子贡庐墓处”。传说在守墓期间,子贡时常回忆起老师的音容笑貌,于是砍来楷木用心雕琢,雕刻出了一尊高37.7厘米的孔子雕像,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和不舍。孔府旧藏宋楷木雕孔子像就是宋代根据“子贡庐墓”故事创作的。由此来看,故事性的融入会进一步提升木雕作品的人文价值内涵,作品也传达出了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实现更高的精神层面的审美。又如明竹雕“竹林七贤”图香薰摆件,整器通过浮雕或镂雕手法雕刻了人物、翠竹、松树、花草和山石等。所雕刻人物遍布器物周身,可辨出成人7人,童子2人。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形态各异,七贤或设案而书画,或观画赏评,或捉棋对弈,或彼此私语,意态闲适,格调高雅;刻工深峻精绝,人物形神兼备,布局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又是另一番文化志趣在其中。 [宋]楷木雕孔子像   四、结语 竹木雕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竹木雕艺术发展过程中,精湛的雕刻手法不仅是对工艺和美的不懈追求,同时更体现了古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这也是中国艺术品备受世界推崇与喜爱的重要原因。在工匠手中,化普通竹、木为经典,赋予其新的生命,焕发另一种活力,在别出心裁的造型中,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和灵动,幻化出无数形神兼备的优秀作品。工匠们更是凭着对美的追求,尊崇古代“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了竹木气韵与活灵活现的融合,为人们呈现出无数神态美、动态美、意境美、精神美的优秀作品,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技艺精益求精、经典雅致的风采。对竹木雕文物的再审视,旨在让人们在中国传统工艺的浸润熏陶下,注重传统工艺的继承、变革、创新与发展,以此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国人内心深处构建强大的文化自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