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博物馆是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世界文化遗产的延伸,拥有各类馆藏文物70余万件,其中孔府旧藏文物是孔子嫡裔世代居住孔府而传承下来的物品,是孔子博物馆的特色馆藏门类。孔子博物馆现藏孔府竹木牙雕、漆器、文房、乐器等杂项类文物7000余件,多为明清、民国时期孔府生活用具或陈设摆件数量众多,不乏雕刻精美、巧夺天工的珍品,如明竹根雕荷蟹摆件、竹根雕人物山景摆件,清“奉天诰命”盒等,是研究明清以来社会风貌习俗和工艺制作水平的重要实物资料。孔府历史地位和文化地位特殊,竹木雕文物盛行于明、清、民国等时期,多为孔府日常陈设所用,在实用、审美、收藏等方面都很具有代表性。加强对孔子博物馆馆藏竹木雕文物的研究发掘,深入思考其艺术创作技艺与审美精神内涵,对于促进竹木雕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以此为代表的中华传统艺术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馆藏竹木雕文物的分类与特点 根据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统计,孔子博物馆保存的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共有490件/套,1800件。比较有代表性的珍品有明竹根雕“百寿图”摆件、明竹根雕人物山景图摆件、明竹根雕荷蟹摆件、明竹根雕“刘海戏蟾”摆件、明竹根雕“万象回春”图摆件等,它们用于孔府日常家居陈设,是孔府明清贵族生活的实物见证。其中的明洪武“钦赐孔氏族长”款雕松鹤图手杖、清“奉天诰命”盒、清雕槟榔镶锡碗、清雕楷木如意、中华民国楷木雕“六合同春”图如意是孔府日常使用器具,是孔府世家大族尊荣富贵的集中呈现。 明清时期,竹木雕刻以兼具观赏性、美观性与实用性,在文人雅士阶层中受到欣赏和追捧,这也不断促进了竹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明清竹木雕在雕刻与制作时,技艺手法和表现形式丰富,线条及画面富于变化,构思巧妙且注重与日常衔接,艺术表现的同时兼具实用性,是古代能工巧匠丰富想象力与高超技法的集中体现,孔府旧藏竹木雕文物的艺术创作也正体现了这一系列特点。例如明竹根雕荷蟹摆件,该器竹质,镂雕一片翻卷欲枯的荷叶,包裹着一只螃蟹、一朵荷花、一束水草、一片小荷叶、两只青蛙,靠近荷花的一侧还栖着两只小鸟。底座木质,髹黑漆,镂雕成荷叶、荷花、莲蓬、水花等形状,宛如一洼池塘。荷与蟹是工艺品中的常见组合,蕴含着“和谐”的美好祈愿。摆件精致小巧,细节丰富,气质内敛,是明代文人的雅好之物。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