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伯峻(1909—1992)的《论语译注》向来以注释准确精炼、译文明白晓畅著称,自1958年出版以来,久经市场考验,被几代读者奉为经典,播在人口。曾经有专家说,因为有了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所以短期内如非特别必要,就可以不必再出版关于《论语》的其他译注本,因为这除了增加读者选择的困难外,并没有多少文化价值和学术意义。但是,随着近几年传统文化图书的关注度提高,市面上各种译注《论语》的书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令人目不暇接。市场化的操作,并不会受到某些专家学者意见的影响。 《论语译注》(简体字本) 一个东西好不好,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但是,如果直接拿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市面上在卖的同类图书去比,好像显得我们不够“绅士”,而场面又未免太过“血腥”。我们稍微迂回一下,拿杨伯峻的译注去和古人比,就会和缓很多。而且,这次我们不和古代“十三经”或“四书”系列中的《论语》注本去比较,而是和《红楼梦》中涉及到《论语》理解的有关情节来比较,应该很有一点意思。 《红楼梦》第八十二回涉及到《论语·子罕》中的两章,第八十四回涉及到《论语·为政》中的一章和《学而》篇中的一章,共是四章,其中有三章我们是可以拿来和杨伯峻的译注作比较的。《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一般认为不是曹雪芹的亲笔,但是同样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水平。因为该部分作者难以确指,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姑且以曹雪芹称之。小说中分别以贾代儒、贾宝玉和贾政的口吻提出对《论语》的不同理解,其实他们都是《红楼梦》作者的化身,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和理解水平。 第八十二回,前半段是“老学究讲义警顽心”,贾代儒从《论语》中挑出两章来,让宝玉试讲大意,借此警示启发他。首先是“后生可畏”章,《论语》中的原文是: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对于这段话,宝玉根据贾代儒的要求,先讲“节旨句子”——也就是这一章的主旨,宝玉是这样解释: 这章书是圣人劝勉后生,教他及时努力,……不要弄到老大无成。先将“可畏”二字激发后生的志气,后把“不足畏”二字警惕后生的将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