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鸿雁(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 无论是推崇“实录”的中国古代史家,还是追求“据事直书”的西方“兰克学派”及其后世学者,都将“真实地记录”视作历史著作的最高标...
【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陶明玉(浙江师范大学讲师、博士后)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存在两个视觉世界,一为图像的视觉世界,一为韵文的视觉世界。古代通俗小说几乎无书不图,存...
作者:胡可先(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石刻文献是以石头为物质载体的记录知识的文献形式,它的起源很早,《墨子》中就有“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的说法,说明金石和书籍是并行的...
作者:姚春鹏(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医学在现代的意义一般是指认识人体生命规律,以祛除疾病、维护健康为目的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从实践上看,医学具体表现为...
作者:李素军(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 “天人合一”观念既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也是中国哲学、中华文明迥异于西方文明的重要特质。《黄帝内经》(简称《内...
作者:郝振澳(山西大学文学院博士) 在中国古代的通俗文学作品中,讲述六大家将故事的“家将小说”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对于“家将小说”,清人俞樾曾言:“演义家所称名将,...
作者:丁震寰(上海师范大学博士) 严羽在《答吴景仙书》中反驳了吴景仙用“雄深雅健”作为盛唐诗风的概括,认为“健”字不可论诗,并指出盛唐诗风乃“雄浑悲壮”。这一观点在...
【青年学者论坛】 作者:杨照(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唐诗五律中有一类特殊的作品,仅第三联对仗,其他部分均是散句,宋人将其命名为“蜂腰格”。蜂腰格在五律初步定型后...
作者:乔天一(文津出版社古籍文献编辑室主任) 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是古籍出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80年,李一氓先生在《论古籍与古籍整理》一文中,就提到了...
作者:霍宏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副院长) 经过将近一年的编撰、校改、编辑加工,拙著《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以下简称《飞龙在天》...
作者:林德张(浙江师范大学博士) 曾几《三衢道中》云:“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该诗影响颇大,不但被收入启蒙读物《千家诗》...
作者:侯德仁(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清朝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努力,大一统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西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加深,夯实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基...
【论点摘编】 陆发春、夏四达在《“江淮”与“江淮之间”——关于“江淮”的地理概念史探赜》(《学术月刊》2024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先秦“江淮”多被用来指代淮、江二水或...
作者:马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蜀道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 蜀道诗指行旅秦蜀古道而产生的诗歌,起源于汉魏之际,繁荣于唐宋,元明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