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存玉锻铜摆件《宁静的木头》 有人说他是画家,有人说他是雕塑家,还有人说他是诗人……有时,他笑一笑,说:“我就是个干活的工匠。”周存玉的身份很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
奉堂妹挑花作品。本报记者申智林摄 奉堂妹正在挑制花裙。本报记者申智林摄 奉堂妹正在挑制花裙。本报记者申智林摄 奉堂妹挑花作品。本报记者申智林摄 奉堂妹挑花作品。本报记者...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2013年8月4日,时隔20年,马大正二访红其拉甫边防7号界碑。资料图片 人的一生,春华秋实,二十青葱,四十不惑、六十从容、八十如典。岁月把马大正先生带到八秩...
为做好修复工作,王斌团队不断学习新知、加强师徒传承 王斌用竹起子将背纸从墙上掀下来。本报记者胡婧怡摄 “呼——”随着轻轻的呼气,贴在墙上的背纸缓缓绷起。王斌直起腰,...
肖先生是个矮子,但我和他在一起,他就不那么矮了,而且很有一些儒雅之气。我们都喜欢坐着与人照相。几十年来,我与他同时在西安城里生活,他搞理论批评,我弄文学创作。因为...
肖云儒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老城内采访街头老油画家。光明图片 肖云儒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一带一路”文化经济论坛。光明图片 丝路车队行进在乌兹别克斯坦克孜勒库姆沙漠。光...
马大正,1938年9月生于上海,山东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1964年任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87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历任副主任、主任,研究...
让更多人看到九原岗北朝壁画更完整的内容,是霍宝强修复团队的心愿 修复团队成员在给拱券顶部壁画表面贴纸。山西博物院供图 让更多的人看到九原岗北朝壁画,看到壁画更完整的...
朱自清澄明、干净的文章境界值得后人追摹,他对新学术的发生与拓展也起到示范作用,坚持为大众写作、为中学生编书、大专家写小文章,虽非一时耀眼的明星,但放长视野,其精神...
易俗社在下乡演出。资料图片 惠敏莉演出剧照。资料图片 40多年前,在陕西省黄陵县一所乡村小学里,每当上音乐课时,总有一个小小的身影趴在窗台上偷听,小脑袋还不时随着乐声晃...
今年7月10日,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辞世,享年99岁。众所周知,田家炳不仅事业有成,其捐资建立的学校和学院也遍布全国,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1919年,田家炳在广东大埔...
其美卓嘎(左)和徒弟。 本报记者琼达卓嘎摄 西藏札达县的其美卓嘎老人今年86岁,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格“宣”舞的传承人。“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这么重视,我们有责...
“制作罗盘的每道工序都不算太复杂,但任何一道工序稍一分神可能整个罗盘就报废了,所以认真是关键。” ——吴兆光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
郭齐家,1938年生,湖北武汉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教授。曾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
1987年,郭齐家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教育思想史》问世。因为当时痴迷教育研究,我认真拜读全书,并做了详细的圈点和笔记。这是郭先生第一次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深刻印象。...
余任天先生画作《平湖秋月》 作者提供 上世纪80年代初,曾在不少场合多次听人说起余任天先生。“因勤于笔耕,竟磨穿石砚数方,并熬瞎双眼。”“生活拮据,无力购买,便将一张张...
惊闻金庸先生因病逝世的消息,心中深感悲痛!二十多年来,与先生交往的情景似乎还亲切鲜活,历历在目。 1991年,我曾在旧金山一个华文文化中心讲过两次金庸小说,当时在座听讲...
三国演义——千里走单骑(邮票) 陈全胜 聊斋志异(邮票) 陈全胜 包公(邮票) 陈全胜 三国演义——三顾茅庐(邮票) 陈全胜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孔子诞辰》《包...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自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今肥西县)人,晚清名臣。1884年,刘铭传受命督办台湾军务,挫败了法军侵占台湾的企图,后于1885年至1891年担任台湾首任...
“匠三代”李晓洋的足迹遍布全国 李晓洋在修复壁画。资料图片 出生在甘肃敦煌的李晓洋,是个名副其实的“匠三代”:爷爷李云鹤是著名的壁画修复师,曾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