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读音hēzǐ)亦称“袜胸”、“襕裙”、“合欢襕裙”、“抹胸”等。汉族服饰中妇女的胸衣,自后向前围束,下面有线,可以同时围系裙腰。清代又称肚兜。《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
交领襦裙 交领襦裙,为襦裙的一类,其上襦为交领。交领襦裙在宋代颇为常见。 按风格分,可大致分为唐式交领襦裙,宋式交领襦裙、明式交领襦裙等。按穿着对象分,可分为男式交...
袄裙 这里说的“袄裙”是明代女装的一种通称,不是固定术语,袄是袄,裙是裙。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襦”字逐渐被“袄”、“衫”...
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始创于秦。是秦朝到明朝时期女子的常用服饰,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礼服。 宽袖褙...
贴里 贴里,又名帖里,属于汉服系统,类似深衣,即上衣下裳,是明朝出现的一种腋下系带的袍,通常穿在圆领、褡护之下。 《明宫史》曰:“贴里,其制如外廷之披褶。”参考“顺...
欣赏传统诗词,时而会读到关于试衣、换衣的描写,如李清照有乍试夹衫金缕缝之句。原来,古人随着季节的转换,会有规律的换穿面料不同的服装,试衣是指初次试穿为新季节预备的...
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裙 明中期 裙长96厘米 1976年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由两幅浅驼色四合连云纹暗花缎缝合而成。裙子两端各有一丝带,在裙长75.5厘米...
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
衮龙袍 衮服最早不是黄色的。隋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开始穿黄袍的皇帝,《读通鉴论》:“开皇元年,隋主服黄,定黄为上服之尊,建为永制。”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
褐色缠枝四季花卉纹暗花缎裙 明中期 裙长95厘米 1976年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褐色五枚缎地,缠枝牡丹、莲、菊、梅四季花卉图案。此裙出土时残损较重,裙...
头上包着人字包巾、腰里围着三幅围裙、脚上穿着满耳草鞋的汉子从山道上走过来,不用猜,那就是土家男人。因为人字包巾、三幅围裙、满耳草鞋被称之为土家男人的三件宝。 所谓人...
墨绿地妆花纱蟒衣 衣长134厘米 两袖通长244厘米 袖宽66.5厘米 袖口宽22厘米 袖根宽39厘米 腰襕宽20厘米 袖襕宽20厘米 腰宽51厘米 下摆宽143厘米传世实物 山东曲阜孔府旧藏蟒衣为公侯朝服...
酱色方格纹暗花缎斜襟夹袄 明中期 身长75厘米,通袖长217厘米 1976年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形制为交领、斜襟、右衽。斜襟处有丝带两对。琵琶袖,袖直径为...
土家织锦、绣花鞋垫、绣花布鞋是衡量土家女儿是否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也是土家儿女自由恋爱,追求幸福的“三件宝”。“三件宝”都是纯手工艺品,有较强收藏和使用价值,也是...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
说起彝族撒尼人的服饰,人们常会想起娇美的阿诗玛那如用百花编织、色彩艳丽、韵味无穷的打扮。据彝族文献《阿诗玛》记载:“美丽的阿诗玛,包头红光闪,耳环垂两颊,面秀如皎...
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藏 裙通长八五厘米 裙阑宽十一。五厘米 腰围长一零五厘米 红镶腰宽十二厘米 下摆宽一九一厘米。 此为五幅料制成百褶式长裙,要镶桃红色...
翟衣 翟衣(dí yi)是古代中国、朝鲜后妃命妇的最高礼服,因其衣上绣有翟鸟花纹而得名。《周礼》记载皇后的袆衣,揄翟,阙翟三件最高等级的礼服上都绣有翟鸟纹,合称为三翟。皇...
梅县客家人的衣着穿戴,包括衣服、鞋、帽、裙、帕、首饰和雨具等项。古时衣着为汉唐服制遗风,比较古朴、大方,偏宽偏长,色偏深,多黑、蓝、灰色,只有夏季用苎麻纺织的白布...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至今保留着非常独特的藏族服饰——普兰服饰。普兰服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精美、最独特的是妇女的“孔雀服饰”。 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边境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