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民俗主要指衣帽穿戴。穿衣从最初保护人类安全舒适渡过春夏秋冬,并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直至融入审美的服饰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赋予了不同的服...
驼色缠枝莲地凤襕妆花缎裙 明中期 裙长94厘米 1976年北京丰台区长辛店618厂明墓出土 现藏首都博物馆。驼色缠枝莲缎地。此裙由两大片组成,每片221厘米,用裙料三幅半,幅宽60厘米。...
土家族女装头饰: 土家闺女额发中分梳成长辫,艳红头绳缠绕辫子两端,额前留“刘海”,头上搭挑花方巾,使姑娘平添了几分灵气,微风过处,动静怡然。姑娘出嫁前一天为“戴花日...
卡寨,属榕江县朗洞镇所辖,距县城约150公里,座落在一座地势险要的半山腰上,山后草木茂盛,古树参天,一条曲曲弯弯的小溪,环绕寨脚缓缓而过。远远望去,寨上一座座高耸入云...
柿蒂窠过肩蟒妆花罗袍 明 正德(1505年-1521年) 通长140厘米,袖长128厘米 丰台区南苑苇子坑明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 浅驼色四经绞罗地,罗地妆花,在前胸、后背、盘领周围及两肩有一...
一个“以黑为美”的族群,带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的另类魅力,向世人撩起了神秘的盖头…… 中国西南边陲的广西那坡县与越南毗邻,该县境内的壮族按自称的称谓和各自的语言划...
1953年,朝鲜的炮火停歇了,23岁的王予予从战场回到祖国,游览北京。 他对故宫颇感兴趣,一路参观。走进午门内西朝房时,一个穿着白衬衫的50来岁的人跟在他身后讲解。那是个铜镜...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战国时期服饰,丝织品,身长165、袖展158厘米,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一号墓出土。 两袖平直,宽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领...
畲族服饰作为特殊的民俗被收录在浙江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它最早源于闽东一带,后传入温州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如文成、苍南、平阳、泰顺等地。 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资...
明罗地刺绣百子女夹衣 这件明代罗地刺绣百子女夹衣,长71厘米,袖通长166厘米,两襟对中,方领、广袖、束腰、斜摆式。衣面为穿丝针绣几何纹红罗。纹样以云龙百子为主题,以海水...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
明朝地罗朝服 上衣 明朝地罗朝服 下裳 上衣下裳即上体之衣和下体之裳的合称。中国历代服式虽繁复多样,但基本形制只有两种: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属制。 上古时期,服装...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主要材料来源有两种:一是各种传世文献资料,二是传世的或考古发现的实物、图像资料。由于各种文献记载有许多模糊、混淆、甚至矛盾的地方,也由于实物、图...
年代:西汉 收藏:长沙博物院 出土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 文物鉴赏:印花与绘彩相结合制成的衣服,属于汉代贵族妇女一种华丽的时装。直裾,交领,右衽。印花敷彩纱...
[摘要]:在《论语•宪问》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即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文化相对落后民族的服饰特征。与之相对应,右衽则前襟向右掩...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陈慧)鞋垫是由谁发明的和什么时候出现的已经无法考究,在古代,鞋垫跟众多的服饰一样,都是用针线缝制的,鞋垫是置于鞋内极普通和常见的服饰部件,是藏于...
貂蝉可不是《三国演义》里那位歌妓。《三国演义》里的貂蝉只是个虚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个人。事实上,貂蝉本是一套饰品:貂指貂尾,蝉指附蝉。 貂尾做饰品,由来已久。战国时...
苗乡俗语说:锦鸡美在羽毛,苗女美在银饰。当你在苗乡行走,无论是在人头攒动的集市,或是在石板铺路的村巷、山道,都会有三三两两的苗家阿雅(妇女)、黛帕(少女)穿着由花...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歌舞升平之间,旗袍的风韵被演绎到了极致。如今,带着东方美学的旗袍,仍然是上海女人的心头好。 1928年,画家万籁鸣在为《良友》杂志第29期设计了若干新式...
清代龙袍(局部) 因“龙袍”是帝王专用的服装,他人不得擅越,于是“龙袍加身”一语,指的是新登皇位,可以凌驾于万民之上了。 京剧中有《打龙袍》一出,说的是包公到陈州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