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以前,我国的宇宙理论,大体分为三种,分别是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在这三种学说中,浑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被认为是正统的官方学说。从汉代开始以后...
《徐霞客游记》系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明末徐霞客经30多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临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我国古人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对日食现象做了记载。最早的记载是《书经·胤征篇》,据考证,这次日食大概发生于夏代仲康元年。 在...
中国古代曾有过十分发达的天文学,并且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测定天体方位的重要仪器——浑仪。宋代理学家朱熹研究过天文学,是“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朱熹不仅在天文学理论...
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在著名科学家苏颂的倡议和领导下,一座杰出的天文记时仪器──水运仪象台,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制成。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
历法是长时间的纪时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对年、月、日、时的安排。因为农事活动和四季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历法最初是由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创制的。我国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古代...
原设于北京内城东南角城墙上。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的国家天文台。台高14米,台顶南北长20.4米,东西长23.9米。明代仪器或毁,或移于别处(简仪、浑仪等)...
在繁星密布的夜晚,仰视天空,常常会看到一道白光飞流而逝,这就是流星现象,人们也称它作贼星。有时候又可以看到从天空中一个公共点,有无数亮光四下飞流,这就是壮丽的流星...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7%都集中在太阳,它强大的引力控制着大小行星、彗星等天体的运动。它孕育了地球文明,并且始终影响着地球生物...
原图《星占》部分在天蝎星座和北斗之间绘有二十九幅彗星图。所绘彗星有三种不同的彗头,四种不同的彗尾,说明当时对彗星形态的观察已很精确,分类也很科学,反映了我国当时天...
有些星辰原来很暗弱,但有时它突然明亮起来,有的亮度增强几千到几百万倍,这叫做新星;有的亮度增强一亿甚至是几亿倍,这叫做超新星。以后它们又渐渐暗弱下去,犹如在星空中...
2003年7月7日,美国“机遇”号火星车当地时间7日成功升空,追随先行一步的“孪生兄弟”——“勇气”号火星车,开始踏上去火星找寻水和生命存在踪迹的漫漫旅途。 2004年美国“机遇”...
“星孛”是我国古代对彗星的称呼,此外还有蓬星、长星等称呼。 中国古代关于彗星的纪事也很早,最可靠的是古书《春秋》对出现于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的彗星记录:“秋七...
祖冲之(429至500),字文远,范阳遒郡(今河北涞水)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很多人知道祖冲之的名字,是因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正确地把圆周...
《大衍历》,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遂(683-727)作,后经张说(667-730)和陈玄景整理成文,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颁行,使用到天宝十年(公元751年)。 《大衍历》共有...
2002年4月20日到5月5日左右,百年难遇的天文现象:五星连珠出现了。当人们在傍晚观察西方的天空,就会看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由西向东一字排开,犹如五颗珍珠串成的珠...
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与人们息息相关的太阳,观察仔细、描述详尽,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在写于大约公元前140年...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也是行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从元代颁布开始,历经整个明代,一直到清初的360多年中,行用的历法实际上都是《授时历》,只是名称有所变化而已...
1935年,一位名叫吉米·安赫尔的飞行员为了寻找黄金,驾机飞越了委内瑞拉高地。当飞越德弗尔山(魔鬼山--译注)时,他发现了一些瀑布。两年后,吉米·安赫尔又飞回来,作一次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