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兰,以活血行水乃为其长,古有“女科上剂”“产科要药”之谓,皆言其活血化瘀之佳良效能。据经文所主诸多水肿性疾病,则可推知其更具利水功效,故当为之发扬。 “主乳妇内衄...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很重视养生之道,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着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强身延年之术,其中之一为“拜”法。说有一位姓张的老人,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身体非常健...
在戏剧艺术中,“药名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它巧妙地把中药名称和药物性能及疗效,运用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等角色行当加以编排,使药物人格化。 谈起“药...
中医凡谈及药物的功效,都要说到中药的性、味。药性分寒、热、温、凉等四性,药味则分酸、苦、甘、辛、咸五味。不同性味的药功效有所不同。味苦的一般有“泻”的作用,如黄连...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学、史学、医学诸方面都很有建树。古人曾赞云:“考晋时著...
金针花 黄花菜又名金针花、黄花草、忘忧草、七星菜、安神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观为花,食为菜、用为药"的美称。它的胡萝卜素的含量不亚于胡萝卜,肉质肥大,...
传说将药渣倒在路上,任千人踩、万人踏,就能把病根踩去,这当然是病家的迷信心理,不足信的,其实,它的来由还有另外一个传说。 相传清代江南有一个小镇,并设着两家同样的药...
康熙帝活了69岁,在那个时代,应该算是长寿的了。所以,康熙帝的养生之道很值得人们研究学习。翻阅典籍,发现康熙帝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经验: 不吸烟,不饮酒 康熙帝认为“烟...
山药原名薯蓣,之所以改名是因为唐代宗名豫,为了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为宋英宗名曙之讳,最终改名为山药。其中以产于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的质量为最佳,习称“怀...
《神农本草经》称枸杞子“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本草汇言》赞之“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枸杞在中药中被归为补虚药,性味平和,归肝、肾经。中医...
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尊古而不泥古,主张“化裁创新”,在承续古代名医的经典,汲取同代医家之秘要,收纳外国及民间的良方的同时,他结合毕生的医学实践,终于写出了一部...
竹叶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是中医一味传统的清热解毒药。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的功效。可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癔,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等。 【基本简介】...
桂圆是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借称果肉)。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此外云南、台湾和贵州南部也有出产。其中福建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 龙眼因其种圆黑光泽...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任四川蓬溪县七品县令,后因他承父志编修《本草纲目》,决意辞官回乡。传说他在离职前,接任的县官为他饯行。席间,那大腹便便的新官向他求医。李时珍早...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素有“收菊作枕”的习惯,他在《剑甫诗稿》中写道:“余年二十时,尚作菊枕诗。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陆游的《偶复采菊缝枕囊凄然有感》诗亦云:“采得...
中药牛黄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丑宝”,这个名字听起来略微怪异,实则源自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一带行医(今河北任丘)。一日,他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可你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言:“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为补血之药。常用于面色萎黄,心肝血虚,眩晕心悸等...
中草药不仅有着神奇的疗效,而且,还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尤其它的命名独具特色,有以入药部位命名的;有以其突出疗效命名的,也有用人名命名的,追溯这些中药名的历史每味药...
荠菜,又名野菜、野荠、地菜、鸡心菜、护生草,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带根的全草,生长于田间、路边及庭园中,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荠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民间有“春食荠菜赛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