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钱文忠:国学教育切忌“上气不接下气”

http://www.newdu.com 2017-11-22 国学网 刘黎平 参加讨论

    
    获奖图书《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 钱文忠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师从季羡林先生。近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等节目。
    “国学”这个概念是否过于封闭和狭隘?传统文化要怎样才能落地为现代文明……
    在广州日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活动上,凭《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获得非文学类作品奖的钱文忠教授,对于以上问题,对本报记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以开放包容的视野去看待传统文化
    钱文忠对本报记者说,他认为当今关于“国学”概念过于狭隘和封闭,例如将国学等同于儒学;在文化格局和历史版图方面,有些人只有汉民族观念,缺乏兄弟民族观念。钱文忠说,他是很反对“少数民族”这个提法的。例如宋朝就不是中华文化的唯一代表,它的周边还有辽、金、西夏和大理等,而宋朝的版图是相当小的,南宋更小。宋朝文化很辉煌,但是辽国的雕塑,金朝的文学艺术等,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再往前推,中华文化的源头不只是黄河流域这一支,我们有著名的殷墟、甲骨文,但西部的三星堆也很久远。历史教科书上所说的“多民族共同融合”,是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因此,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国学,不能持一种割裂的封闭的心态,而是要有包容的、多元的、发展的心态,要将时代的包容性、开放性投射到国学领域。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我们甚至并没有一个始终如一的“道统”。拿血统来说,例如翻阅《百家姓》看看,里面的姓氏,没有一个是血统纯粹的,没有一个姓氏是没有迁徙过的。例如钱家,里面就含有兄弟民族的成分。姓氏是流变的,可见中华文化也是流变的。
    所以,钱文忠认为,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视野去看待传统文化。其实,在我们古代,对于文化的态度是很开放的。例如在殷墟的考古发现早就扎扎实实地证明了殷商文化是何等开放;晚到清朝后期,比如曾纪泽,他的传统修养自然非常深厚,可是钱文忠教授就见过曾纪泽的一幅扇面,上面居然有用钢笔写的英文十四行诗。
    不知曾祖父是谁,这是文化断层的危险现象
    传统文化一直在变,那么就要适应现代社会。如今最大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要将传统优秀文化落地为可实行的现代化的文明。让传统文化为现代文明服务,就要找到这两者的有效连接点,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等等,就是现代的法制、教育和公正。
    假如传统文化是“上气”,现代文明是“下气”,我们不能“上气不接下气”。当今社会讲究竞争,讲究个人自由,传统文化都要能够与这些接轨。要将时代的包容性、开放性投射到国学领域。
    钱文忠教授说,要将传统文化落地为现代文明,有些办法可借鉴。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寻找家训的节目,唤起了社会上对家风、家规的重新重视,这是在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不少优秀的文化,来自于家训、家规和家风。古代文化精英的家族意识很浓厚,它可以反哺乡里的经济文化建设。例如在明清的江南,举人多,进士多,举人很多并不出乡,进士则去外地当官员,晚年大多告老还乡,朝廷也鼓励告老还乡。这些精英在家乡培养家族子弟,在文化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钱文忠认为,今天,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自己的曾祖父是谁,这是文化断层的一个危险现象。当然,我们并不主张恢复传统时代的家族,但我们现代也可以适当将现在的小家庭“扩容”,构建现代的家族观念,例如,如今很多子弟离开家乡前往北上广发展,他们是否也可以用他们在一线城市的优势,反哺家乡家族的发展呢?
    原载《广州日报》2014年4月28日B1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