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观点争鸣 >

“历史热”中的冷思考——对话历史学家雷颐

http://www.newdu.com 2017-11-22 国学网 杨春 参加讨论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历史都开始“热”得烫手了……
    自2004年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历数清朝12个皇帝的身世和死亡之谜后,纪连海、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人把历史话题讲得热热闹闹,各省电视台也纷纷效仿……
    从《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到《大明王朝》、《贞观长歌》,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戏说,吸引了从历史学家的专业视角到普通百姓的好奇目光。
    有关历史的图书也成为图书市场的“主打菜”:从《万历十五年》、《天朝的崩溃》、《潜规则》、《帝国政界往事》到《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明亡清兴十六年》、柏杨版的《品三国》、“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历史类图书首次开展全面超越虚构类的小说,开始占据图书市场的一片天地。
    有人说,这股“历史热”是市场炒作的结果,有人说,这是史学本身发展的幸事。究竟学术界是如何看待目前的这股“历史热”的呢?本报记者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先生。
    “历史热”是一个常态
    问:在图书市场上,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蔚为大观,已经成为图书出版业的一个重要品种,而在中国的影视业,各种“大片”中历史题材也占了很大比例。您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对目前图书市场和影视业为代表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历史热”,有什么基本评价?
    答:历史学家当然觉得,目前出现的这种“历史热”是好事。
    历史热反映了社会变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期,历史很边缘、很冷。当时愿意研究历史的人很少,读者也很少,大学历史系招不上人来,历史被边缘化,历史学成了“无用”之学,很多历史工作者都呼吁,要重视当时发生的一场“史学危机”。
    从“史学危机”到“历史热”,这个转折实在太大了。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历史热”是个常态,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历史读物从来都是一个非常热闹的类别,老百姓都愿意谈古论今,直到现在,欧美的畅销书榜上,在“非虚构作品类”图书里,历史人物传记、历史著作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问:发生“史学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答:中国原来的历史传统,比如司马迁的写法,是比较丰富的,充满了生动的细节。但后来,渐渐地公式化教条化的东西就多起来了。到“文革”期间,这种情况发展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历史成为“斗争”工具。人们对这种历史讲述产生了极大的反感,这是史学危机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从一人角度来理解历史的方法,规避了很多有益的角度,历史研究变得简单化了,鲜活的历史变得教条、僵化、工具化了,离政治近了,离社会大众远了。历史人物都被贴上了标签,用这个标准判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人按照一个模式写,坏人也按照一个模式写,史学作品也简单化、单一化、脸谱化、教条化,读者觉得很教条,很干巴,不愿意看。历史并不是活在历史书里,也并不是按照所谓的“历史学家”的意愿发展,当历史脱离了大众,脱离了它产生和存在的土壤,“史学危机”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问:从“史学危机”到“历史热”,你觉得这一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从这些弊端当中走出来,解放思想,研究角度和表述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情况开始好起来。伴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分析也逐渐地突破了以前那种简单化、单一化的倾向,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丰满,所以,才出现了一批吸引人的历史作品。我觉得,这种现象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状态,时间过得久了,人们自然而然地会适应这种状况,也就不会觉得“历史热”了。
    “通俗历史热”也是“历史热”
    问:有人说,眼下的历史热,充其量只是历史文化的热,是“历史通俗热”,并不是历史研究的热、“通俗历史热”。您觉得,目前的历史热是“历史通俗热”还是“通俗历史热”?
    答:我觉得,两种情况都有,历史文化的热是以历史研究的热为基础的,是历史学研究突破了简单化、公式化、脸谱化、教条化,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真实地描写历史事实,还原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学术上的变化最终通过种种方式、种种渠道向社会文化领域不断渗透,最后体现在大众读物和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的“历史热”上,最终从学术复兴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
    问:这些书总的来说有一个特点,就是都不是以学术研究的语态来书写的,以致有人说历史类图书“专业书不畅销,畅销书不专业”。很多创作就是“历史真实+细节发挥”,您对目前的“历史热”有哪些提醒?
    答:历史写作并不是历史学家的专利,人人都有记录历史的权利,现在好多历史的写作者并不是历史学家,所以,我觉得,历史产品的写作者应该更注重自己的“责任”,既然现在社会需要历史读物,读者喜欢阅读历史读物,我们就应该提供更准确、更真实、更鲜活的历史文化产品。不能因为读者喜欢读,这个市场空前地大,为了赚钱,就粗制滥造。
    历史热过程中也当然会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哗众取宠的、虚构瞎编的图书、影视剧也有很多。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粗制滥造也许也会有市场,甚至你越是胡编乱造、越耸人听闻,可能会卖得越好。越是如此,越是给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文化产品的提供者要经受住市场提出的道德检验,让自己的作品对读者负责,对历史本身负责。
    问: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您希望“历史热”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
    答:中国是史学大国,构成历史热的要素非常充沛,话题多到不可计数。历史本来应该是热的。目前我们称之为热,是因为从前的冷。“历史热”就像泄洪刚刚打开闸门的时候,水量和势能都很大,自然所含泥沙也很多,这种现象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不应该因为“历史热”中有负面现象就完全否定这一积极的文化现象。同时也希望,在“水量和势能”喷发、消耗之后,当一切都回归正常化的过程中,“水”会越来越清澈、越来越纯净。
    历史热应该是一种常态,历史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
    历史类作品,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戏说,吸引了从历史学家的专业视角到普通百姓的好奇目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