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光明论坛·温故: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赵建永 参加讨论

        2015年11月6日,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的演讲中指出:“1942年到1943年,胡志明主席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写下了‘登山登到高峰后,万里舆图顾盼间’的诗句。中国唐代诗人王勃也说过:‘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中越关系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登高望远、携手努力,为开创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亚洲和世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语出“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八卦大演论》。“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阐述了一种广阔的视野、大气的格局、高远的境界,意谓:依托海洋观察江水河流,就能将海纳百川尽收眼底;登上泰山顶峰俯视群山,就能将山脉起伏尽皆了然。
    王勃出身儒学世家,世人多知晓他是大文学家,却罕知他还是著有《周易发挥》诸论的易学家。同列“初唐四杰”的杨炯在《王勃集序》中高度评价王勃的易学成就,总结其方法是“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循道”。《八卦大演论》所述易学大义是:宇宙变化尽管至为复杂,然而不外乎由太极而生阴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表征万有,各有其理,但终究归宗于太极。这就是《周易》《春秋》开篇所谓“元”,亦即贯彻始末的“本”,本立而道生。
    由上可见,“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旨在说明,虽万象纷杂,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抓住根本,即可驾驭全局。这涉及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本末体用,即执一本而知万末,知一体而明万用。登高通览全观,方可执本御末,承体起用。执本是登高的目标,登高是执本的过程。只有登高望远、全局在胸、溯本求源、一以贯之,才能在更高、更自觉的层面上实现整体把握。
    中国文化注重提升意识层级,开阔思想境界。重阳节登高眺远的风俗就体现了这种智慧。只在此山中,难识真面目,登峰造极才能洞察事物的本末终始,把握发展规律。览群山,要上东岳之巅;谋发展,要处思想顶端。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就能看清不足,永做革新先锋。
    当形容“站得高,看得远”时,人们往往把制高点选在“五岳独尊”的泰山。因为泰山不仅高峻磅礴,还是一种文化隐喻。伫立东岳巅峰,俯瞰山河大势,纵览来龙去脉,故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望岳》诗中,杜甫感慨“荡胸生层云”的壮志和“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这既是指泰山巍峨雄壮带来的视角之高,也是指泰山文化内涵赋予的心境之高。此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都表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境界。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常用来比喻做学问的视野和为人处世的境界。当代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年少就读南开中学,巨大的功课压力使他一度想退学,他写信向父亲汤用彤求助。汤用彤回复一封长信说:“读书、求学就像爬山一样,开始比较容易,越往上越困难,这就看你是否能坚持,只有有志气的人才能爬上去。爬得越高,看得越远,眼界越开阔。”汤一介认为:“父亲的这番话,不仅使我坚持在南开学下去,而且对我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告诉我们要有大局观和全局观,必须提高见识和境界,如此才会自如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当好管理者须有战略家的眼光,分清事务的本末源流、先后主次、轻重缓急、为所当为,方能提纲挈领、繁而不乱、多而不惑,以科学方法把各项事业稳步推向前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讲话时引用的一首诗那样:“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多,越需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以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的思维穿透惊涛骇浪、拨开眼前“浮云”、洞察峰峦“本末”,既立足于现实,又能超越现实,进而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作者:赵建永,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