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漫谈 >

委员手记:让科研人员静心搞科研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李启云 参加讨论

    申请项目、年度检查、财务审计、结题验收、申报成果、职称考评……在科研之外,科研工作者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疲于应付
    这些天,网上、微信朋友圈里关于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信息源源不断。看到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确实深受鼓舞。
    然而,回到现实的基层科研单位中,却有挥之不去的烦恼困扰着科研工作者。
    目前,很多基层科研工作者都有这样的感受,实实在在用在实验室和田间一线工作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为学术带头人,要想在实验室跟研究生、助手讨论课题进展和试验方案,现在变得更不容易,一个星期能有2至3天进实验室就不错了。
    科研工作者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申请项目、年度检查、财务审计、结题验收、申报成果、职称考评……都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以至于很多人都疲于应付,他们几乎都成了财务审计专家、报奖专家和人才管理专家。
    前些年,有关部门曾做过统计,科研人员一年可从44个渠道申请项目,科研项目既分散又重复。虽然国家和省里项目管理是按照5年计划规划的,可是为了得到足够的科研经费,申请者年年都得写标书,把大量时间耗费于找项目。其实,这个过程中项目管理部门也很辛苦。
    现实情况往往是,项目好不容易申请到手了,一年过去了,三年的项目还得留下一年准备总结验收,只有一年时间能够安心做项目,中间还得有检查。项目完成验收,科研人员马上就得报成果。项目刚完成,成果未推广应用,效益从哪里来?3至5年就能出一项大成果吗?
    可是,上面有人才考核评聘的“指挥棒”。科研人员职称晋升评审时,每上升一个台阶,都得需要任现职以来或5年以内的新论文、新专利、新成果、新荣誉做支撑。就算晋升了教授或研究员,还得需要更好的成果排名和更多的荣誉称号来傍身,否则随时就有被淘汰的风险。所以,科研人员也只好“急功近利”,而且还得像推销员一样推销自己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哪能静下心来深入搞研究?
    更要命的是,很多地方在晋升评审和申报荣誉称号时,都要求必须是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或者前几名。而一个科研成果往往是一个大团队多年的积累,这样的考核晋升标准往往就搞得大家为了“谁第一”闹矛盾,团队人心浮躁,凝聚力下降。
    在基层科研院所人才招聘上也存在这种硬性的“框框”,比如设岗就必须以“博士”为门槛,否则没有编制。哪怕是一个最基础的辅助岗都必须要有博士学位,真的只有博士才能胜任这些岗位?其实不尽然。
    现在基层科研院所的科研条件、经费和人才配置等方面都远远优于过往,科研成果数量也增长很快,但能在生产上真正应用的成果比例却并不高。科研人员不能静下心来做科研可能是原因之一。
    其实,有些大科学家,一辈子静下心就只做一项研究,出的成果都是大成果。但是,这样的领军人才太少了。在如今的评价体系的“框框”下,产生这样的专家绝非易事。
    人才无疑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因素。人才评价过于“格式化”,如何能激发出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要加快改革科研项目管理机制,简政放权,让科技人员把更多精力用到研究上。要加快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不唯项目、论文、成果论英雄,要更加注重团队人才成长机制建设,让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一展身手。”国家的最新政策导向已经让我们看到希望。
    作为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和科研人员,我建议建立因地制宜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在人才引进、使用和评价的政策上,需要给基层单位一定的自主权,财政预算里面设立人才专项经费,用于自主引进人才专项支出。同时,科研人员自身也要树立更高的科学精神,不要专注于经营各种奖项和荣誉称号。
    (潘跃整理,作者为吉林省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