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以及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等多个场合中,曾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来表达其对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的态度,一方面,各国要尊重各自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各国文明又要互学互借,共同推进人类各种文明的交流交融,切不可自我封闭,更不要唯我独尊。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出《礼记·学记》,是“相观而善之谓摩”的反面,其意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教育才能成功,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导致教育的失败。从表面上看,“独学而无友”与“孤陋寡闻”都是学生的事,但从《学记》将“相观而善之谓摩”作为“教之所由兴”的重要原则,而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作为“教之所由废”的重要方面,表明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实际上也是教师的职责。 强调朋友之间的切磋琢磨,也是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理论的一大特点。与道家“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不同,儒家思想强调入世进取,以人际关系为人伦基础与社会准则。而在教育中,孔子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切切偲偲”,充分肯定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周易·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互相受益。从现代教育论来说,也开始强调非智力因素的意义,教学过程不仅指教师与学生的授受关系,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朋友之间的互学互助亦是增长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因素。 理解“独学而无友”,还必须注意择友的原则。朋友有善和不善之分,此处“友”显然有别于下文的“燕朋”,“燕朋”即孔子所谓的“损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朱熹解释道:“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近朱者赤,多同正直的人、诚信的人、博闻识广的人相处,则有益处,反之则有害。《弟子规》中也有“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之语。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接近益友,之所以出现“孤陋而寡闻”以及“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的现象,正是不教之所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还可引申为文化传承的意义。儒学从本质上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儒者之间的互相学习,也体现在对其他文化思想的借鉴与学习上。汉代董仲舒的经学就吸收了先秦阴阳家的大量理论,宋明理学更是援佛、道入儒的产物,把佛道禁欲主义和儒家的伦理纲常结合起来。任何一种学术思想,一旦故步自封,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必将僵化直至消亡。 当今世界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面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既不能盲目自卑,失去民族自信力,又不能过度自傲,存门户之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