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二):刘禹锡、欧阳修(2)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书示子侄 欧阳修
    一、诫子书
      【原文】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1)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2)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3)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4)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5)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6)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7)
      【注释】
    (1)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晦(huì):昏暗不明。
    (2)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
    (3)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
    (4)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君子:古代指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5)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哲学概念。道家的“道”泛指万物的本源、本体等宇宙观;儒家的“道”指儒家的天人观、仁爱观、义利观等道德、学识、义理。韩愈:“传道授业解惑”(《师说》)
    (6)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常:常态;不害:不失去,仍然是。
    (7)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迁:迁移、改变;念:思索、考虑。
      【翻译】
    隐藏自己的才华不显露这是聪明的做法,在静默中涵养自己的精神就会平安无事。韬晦的目的是储备积蓄以备来日之用,平日的静默才能应时而动。善于储备积蓄者来日才能用之不竭。善于平日的静默者应时而动才能用之无穷。这就是君子修炼自身和治理天下的要诀,秉性与此相近者容易掌握这种本领。
    诫勉几个儿子,玉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材,人不通过学习无法了解掌握道德、学识、义理。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怎能不慎重考虑呢。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便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四岁丧父,随叔父在现湖北随州长大,幼年家贫无资,母亲郑氏用芦苇在沙地上写画教他识字。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无以家贫子幼为念,此奇儿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门,他日必名重当世。”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韩愈《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言辞慷慨,称落实下井的谏官高若讷“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结果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嘉祐三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治政宽缓不苛,与严明强硬的前任包拯取得同样的治绩。五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三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居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公元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卒于颍州,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陵园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西辛店镇欧阳寺村。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为了矫正西昆体的流弊,欧阳修大力提倡古文,师承韩愈,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致用,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倡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嘉祐二年(1057)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担任礼部贡举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与此同时,他以优秀的诗文创作实践,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在散文、笔记、史论等均取得较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祭石曼卿文》、《卖油翁》等;词作如《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踏莎行》(候馆梅残)、《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诗歌《戏答元珍》、《画眉鸟》等。他的平易畅达的文风,还一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除文学外,经学研究也成果斐然,其专著《诗》、《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上亦有开辟之功,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此外,他还撰写了《洛阳牡丹记》,包括《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牡丹专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文忠以他一代文宗的身份和不畏强横、奖掖后人的道德文章,“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的六人,除自己之外,皆是他的门下士。这才会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曾巩、曾布昆仲的薪火相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欧阳修开创了有宋一代文风,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础。
    也正因为如此,欧阳修获得后人极高的评价: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苏轼:“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宋史·欧阳修传》引);《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②。
    曾慥:欧阳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
    朱熹: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
    元丞相脱脱:三代而降,薄乎秦、汉,文章虽与时盛衰,而蔼如其言,晔如其光,皦如其音,盖均有先王之遗烈。涉晋、魏而弊,至唐韩愈氏振起之。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
    
    欧阳修
    
    滁州“醉翁亭”
      【简析】
    这篇诫子书有两个内容,一是要求诸子不要露才扬己,要做到静默善蓄。这样才能做到应时而动而且用之不竭。欧阳修把精于藏晦和善于养神提升到“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的高度。这不仅有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也有北宋初年庆历新政等政治斗争经验的总结。
    第二是强调学习修身、领悟儒家道统的重要性。作者以“玉不琢不成器”作比,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比一般比喻更超出一头的是,作者还进一步从反面也以玉作比:玉本身就是物质,虽然不经过琢磨不能成为器物,但本身也不失之为玉;但但人的秉性是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的,如果不学习、修身,就不会成为君子而成为小人。这就体现文章大家与常人的高下之分了。
    欧阳修不仅是这样教育子女,他自己也是淡泊、守拙,从不露才扬己。晚年一再要求退休归隐。如愿后安居颍州,自称“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居士,按他自己的解释是:家藏书一万卷书,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加上自己这个老翁(《六一居士传》),很淡泊,也很低调。但就是在颍州,他写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话《六一诗话》,可见他并不是无为,只是不愿露才扬己罢了。
    他的儿子欧阳发在他的教育下,也成为一位务实谦逊的学者。据《宋史》本传:欧阳发字伯和,少好学,师事北宋理学先驱、“安定学派”创始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得古乐锺律之说”,然后继承其父金石学上研究:“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以父恩,补将作监主薄,赐进士出身,累迁殿中丞。可惜天不永年,四十六去世。苏轼有哭祭之文,称欧阳发“得文忠公之学,汉伯喈、晋茂先(按:伯喈,蔡伯喈,汉末著名学者、书法家;茂先,西晋张华,字张华,著名学者,以谙熟历代制度文物著称)之流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