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资源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五):嵇康、包拯、司马光《诫子书》(5)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简析】
    这是嵇康遭友人吕安事件被逮捕后,在狱中写给儿子嵇绍的信。在这封长达近两千言的信中,嵇康没有提及自己的遭遇和狱中的情形,甚至也没有常见的绝笔书中交代后事。而是交代儿子要立志,并指教其如何才能“秉志”,尤其是生逢乱世如何避祸保身的种种办法方法。尤其是谨言慎行和如何接人待物,详细指点,,并苦口婆心一一说明为何要这样做的原因,而且是巨细无靡,细致周到。例如教育儿子说话谨慎。如果说出来不会有不好结果,就应当隐忍不说。能不说就不说,这样做可以保全自己。而且世俗之人传好消息很慢,坏消息倒是传得很快,又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短缺。这样的人坐在一起议论是非,不值得去附和;遇到有人戏弄、耻笑别人的缺点,你也不要因为是小事就附和,因为小事会演变成大的分歧。但也不要板着个脸,让对方下不了台,只要默不做声、不附和就行了。对方看到这种情况就会知趣,不再说下去了;与长官不要过分亲密,也不宜往来太频繁。一定要去拜访的话,也应当注意控制时间,不宜坐的太久。若是和其他人一起去拜访,那就不要单独和他一起走在最后,也不要在他家里过夜。因为这些官员喜欢向人打听一些隐私,一些坏人坏事被举报揭发了,你就会被误认为是告密者遭人怨恨,你又无法辩白洗清自己;一发现对方有说秘密的端倪就立即离开,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假如你偶然知道了他的私下议论,同意观点倒也罢了,如果不同意他会担心你泄密,就会想办法着将你杀人灭口;与人喝酒时已过量,别人仍来劝酒,就端起酒杯做一做喝酒的样子,不要去嘲弄别人,不要去违逆别人的意思等等。
    这些处世经验,不仅巨细无靡,而且圆融稳妥甚至老道圆滑,与历史上记载的或是我们印象中的嵇康似乎有点格格不入,史称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友人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山涛赞他是“岩岩若孤松之独立”,这不仅指其外表,也包括内在的正直、孤傲。他也说自己是“直性狭中”,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平时蔑视权贵、不避祸患、仗义执言。司马昭曾欲征诏他为官,他不应;好友山涛推举他为官,他为此竟然要与山涛绝交,写下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面对死亡,又如此从容潇洒,以面对跪倒在地为此送行的三千太学生,以一曲《广陵散》结束生命。这不像有的论者所断定的那样:“强硬如嵇康,死也不肯屈就,死前才写与己一生完全格格不入的告子书,真是耐人寻味”。其中有原因,也有相通:
    第一,这些巨细无靡、圆融稳妥甚至老道圆滑的处世办法,皆是客观存在的世态人心。嵇康以他的睿智深刻,洞若观火,他曾写过《与山巨源绝交书》,临死前却将其子托付给准备绝交、投靠司马昭的山涛,而不是一直追随他的向秀。后来山涛不付委托,一直照顾嵇绍长大成人更可见其知人知世之深。在这封家信中,作者更是对此加以总结来告诫包括自己年幼孩子的善良人们,如批评那些“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那些干事半途而废之人:“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又如“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这不就是谚语所总结的“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吗;又如说送礼行贿:“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当今一些贪官如早一点读读这篇《诫子书》,可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第二,这些人生经验中也自己一生遭遇和惨痛教训,他是在用自己以热血甚至生命践行的一生,到最后为自己不到十岁的年幼儿子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此路不通”的警告牌。据史载:嵇康一直看不起权贵和虚伪的“礼法之士”,并将“轻肆”和辱慢表现在脸上好行动上。大将军钟会出身名门,是司马昭夺取曹魏政权的心腹,为人乖巧又阴险。《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他想结交嵇康以拉抬自己的声望,但素知嵇康孤傲,怕遭拒绝。有次他揣着自己写的《四本论》去见嵇康,走到门前,还是不敢叩门,便将怀中的《四本论》从院墙扔进去,回头便走。还有一次是硬着头皮去拜访嵇康,“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但嵇康却光着个脊梁在树下打铁“箕踞而锻,会至,不为之礼”。搞得钟会很狼狈。不仅如此,还拿钟会开涮,问他::“何所为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深衔之”,由此种下杀机。但就在如此险恶环境下,他仍不避厉害,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诬。吕安的哥哥吕巽为司马昭相国掾,原是嵇康友。吕巽奸淫了弟弟吕安的妻子,又反诬吕安不孝。嵇康闻讯后,立即与吕巽绝交并仗义执言为吕安辩诬,结果被钟会抓住机会,借吕安事件撺掇司马昭杀了嵇康。
    所以嵇康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一定要“谨言慎行”,以及如何对待长官,是以自己的生命代价换来的经验在保护这个年幼的孩子。
    第三,这封家信中,不仅仅是巨细无靡,指导孩子许多圆融稳妥甚至老道圆滑的处世办法,更有坚守原则、“立身清远”的志向,而且要“口与心誓,守死无二”,坚持到底。这些种教诲,既是嵇康平时为人处事的原则,也是与《诫子书》息息相通、一以贯之之处,如“非义不言,详静敬道”;“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并为孩子树立道德典范、学习榜样:伍子胥作长叹时的心志,伯夷、叔齐宁愿饿死不食周粟的高尚操守,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执著坚贞,苏武坚守民族节操的志向。之处,这些内心里没有贪欲而平静,外表没有藻饰而接近自然之道的人,才是最能坚守理想的人!这些皆是在讲究大节,是一种大智慧。嵇康从来都是嵇康。做为一个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保全性命于乱世然后多作义事;作为一个战士,他要求儿子坚守人之为人最起码的原则和底线。——“见义而作,非义不言。”从《家诫》中对儿子的诸种教诲中,我们不难看出《家诫》的背后,除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殷殷相劝,除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期许,隐藏的更多的是一个正直且充满义愤的人对这个世道的强烈抗议和更加彻底的不妥协。这就是我们几千年历史里唯一的嵇中散。
    嵇康的儿子嵇绍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谆谆教诲,他和乃父一样,是中国古代史中著名的志士仁人。据《晋书·嵇绍传》,父亲被害后,他“事母孝谨”。晋武帝太康中由山涛推荐,征为秘书丞,历任汝颍太守,徐州刺史。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领国子博士。赵王伦篡位,署为侍中。惠帝反正,选为御史中丞,未拜,复为侍中。嵇绍人品俊美,且有才具,嵇绍刚到洛阳时,有人对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常对人说:“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
    嵇绍谨遵父亲教诲,不妄与人交,且立节堂堂,颇有乃父之风。元康年间,贾谧权倾朝野,潘岳、陆云等文学之士组成二十四友,望风跪拜。贾谧慕嵇绍之名欲与之交,嵇绍竟据而不答。晋惠帝永兴三年(304),东海王司马越持惠帝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从皆溃散,飞箭雨集,时为侍中的嵇绍以身遮蔽惠帝,血溅惠帝衣,死难。事后,惠帝侍从要将衣上血迹洗净,惠帝说:“此嵇中侍血,勿去”。赠侍中金紫光禄大夫,进爵为侯。晋元帝为左丞相时,表赠嵇绍为太尉,即位后追谥曰忠穆。
    宋代文天祥在著名的《正气歌》中,曾把“为嵇中侍血”作为“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代表之一加以讴歌。
    
      嵇康           安徽蒙城嵇康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