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多所高校,发现高校图书馆或闭门谢客,或限制社会人员进入。据统计,北京高校图书馆藏书总量已达1亿余册,正值暑假,高校在校生锐减,如此多的图书资源闲置在馆,实在让人可惜。(《中国教育报》8月12日)的确,1亿余册的图书闲在那儿,让爱读书也想读书的人不免感到遗憾。要知道,包括首都北京在内,我国各地的公共图书馆都不是太多,媒体也时常披露某些城市公共图书馆人满为患的情景,尤其是暑假期间,公共图书馆更显局促。尤为尴尬的是,很多城市图书馆少到不怎么容易被发现,我认识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人,极少有人知道哪里有图书馆。并不是他们都不爱读书,也不是他们没有时间读书,大多数打工者在都市就没遇见过图书馆。这种情况不时就有新闻报道给予印证。我记得曾经有报道提及,国家图书馆节假日读者常常爆满,有很多读者根本就找不到座位。如果北京有足够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也不至于成为闹市一样的地方。 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还远远跟不上公众的需求,何况很多地方对公共图书馆这样的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够重视,众多读者想借书看书该怎么办?哪里还有图书馆呢?当然是各所大学了。一座城市高校有几十所甚至上百所,大大小小都有图书馆,要是这些图书馆也能够向公众开放,让大学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难道不值得考虑?再说了,我国很多大学本身都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大学图书馆当然应该属于公共文化资源了,怎能不对公众开放呢?假期里这么多的图书资源闲置,简直是对众多爱书人的嘲弄。进一步说,大学图书馆或者其他设施能够向公众开放,也可以使公众跟大学有更多的接触,对大学自身也是有益的。大学不妨趁此机会向大家宣传自身的优势,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提高大学自身的亲和力及竞争力,毕竟内地大学的竞争力实在底气不足啊。 我以为,大学不妨借自己的盛名和实力,张开臂膀欢迎公众的到访,充分发掘大学的教育资源,开放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发挥大学的社会价值,使大学教育的影响力不限于在校学生,而是惠及全民。这也是大学应尽的义务吧?大学各项设施的开放,一方面因自身的文化内涵得到公众的认可,使大学显得更自信,另一方面必将使大学的吸引力大大增强,使公众对大学更了解更信任———这里的确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而且,大学的学术信誉也会通过与公众的亲密接触传达出来,大学的竞争力也愈发峥嵘。我甚至建议,大学图书馆之类文化资源不仅仅在假期开放,平时也可以向公众开放。有人担心大学图书馆的座位本身就不够学生用,社会人员进入就更紧张了。我认为这反而可以促进大学重视图书馆建设,再说,很多读者只是借阅,不一定是抢座位的。 (责任编辑:admin) |